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 僧伽林善緣慈善會 台中區聯絡人張居士參加2013年度全國大會 會後心得分享 】
中部居士自12月21日參加全國開會回來後,與法上的心情是滿滿的。
一則是聽到師父精闢的開示及來賓如實的經驗,深深印入每個人的心中,她們既感動之外卻是法喜充滿。所以本有的那份善的種子善的力量被激發出來了,因此已有多位居士填 了報名表願意加入志工行列。
師父說的一句名言:用修行的心來做善事才能圓滿。如是做善緣這五年來,深深體會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從善緣戶身上體會到佛法上的意理,這些人是菩薩用自身的苦與無常來示現,借由此因緣來度化我們修慈悲心,今生能入這因緣法門是何等有福之人。
古人云:施比受更有福。這只講對了一半而已,而我們做善緣則是:施與受都有,這不就是福與慧皆雙修嗎?
~張默默分享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關懷善緣戶之個案分享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昨天去參加善緣慈善會 高雄分會 年度會議,聽到師父說的一句話,深深觸動我的內心:「善事與生命的厚度有關」!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筆者:妙化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做善事的初衷-理性與感性
天下雜誌第453期(99年8月刊)中有一篇文章-惻隱之心怎麼教?現在有部份的人對於別人的痛苦視如雲煙,連人或者動物的生命亦視之如草芥,對於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的我們,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及市儈的環境下,已逐漸失去體會別人的苦與痛;三字經云「人不學不知義」,生命教育無法在教室中學習,必須於實際生活中體驗,因有體驗而感動,透過眾人的感動及想幫助他人的初衷,進而學習尊重生命的正確態度。
然而作善事的熱情亦會隨著時間及環境變化而逐漸減緩,如何永續初衷而不僅是一昧地以民粹想法來作善事,對於助人及被助的人都是雙贏,記得今年10月黑人陳建州(藝人)發起「熱愛生命」公益活動,卻被周刊報導假藉公益而中飽私囊,面對信任危機,主係因未跟捐款人說清楚成本及捐款方式,捐贈人誤以為全數捐款,而藝人陳建州卻反被質疑將公益當成是某種「附加價值」,是為名或為利做的事情,因一時的熱血及助人的感性,而忘卻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我們,最重要的是將助人能力永續下去,以幫助更多的人。
從參與善緣慈善會開始,便會與家人和媽媽討論個案及檢討作事方式,最難做的事無非是”大眾的事”,尤其是面對各式不同的家庭問題,要用柔軟的態度施以理性關懷,及對付出心力的所有人秉持明白、清楚作事,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堅持初衷並以永續發展的態度堅持善緣慈善會宗旨,都是值得學習的事。
筆者 妙化 ~ 99年11月30日 ~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參加善緣慈善會之會後感想
馬斯洛說,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就是:「維持生命、安全和穩妥、歸屬和被愛、被尊敬和自我尊敬、還有自我實現」,維持生命聽起來何其容易,似乎是有工作收入就得以維持生命之延續。截至99年第一季依內政部統計處台灣地區共有103,330戶屬於低收入戶,自內政部從民國81 年統計數字43,780戶相較,成長比率高達136%。隨著台灣經濟不斷成長,似乎有愈多的人被社會所遺忘,就在7月31日跟隨媽媽參加善緣慈善會中區年中聚會,對於作善事似乎又有了一種不同的感受。
一直以來台灣社福制度並不完善,隨著經濟發展二極化,愈來愈多難以想像的”艱苦人”出現,對於視而不見的我們,就像拿一塊破布將瘤物蓋起來,整體社會看似美滿、幸福實則敗絮其內。我們賴以相信的社福制度就像一塊破布並不完善,不僅令我們遮蔽雙眼看不清事實,更會造成最深層之社會問題。立法及執法機關並未完善社工薪資、福利制度,且各地區社工人員負荷案件甚多,近年來新聞不時報導家庭悲劇而不見社工即時處理,亦常有警方和社工單位相互指責的情況,我們豈知每位社工所須背負弱勢家庭的負面壓力,及高度的人身安全風險?就在我們對此類社會新聞漠不關心,或走馬看花的心情下,也漸漸地流失了我們對人真誠的關懷,和忽略本身具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就在參加善緣慈善會後,深刻地感受到善緣慈善會以其中心思想:「募心不募錢、施暖不施憐、隨力並隨緣、行動勝語言、修行在當前」,而推動民間的慈善事業,在現今台灣社福制度無法及時改善,社會底層問題愈趨嚴重之情況下,是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善緣慈善會與台北、台中及高雄社會局長期合作,凡社會局(處)礙於法令限制,致輔導個案每月補助金額尚有缺額的弱勢家庭,皆由社會局(處)主導並介紹給慈善會,善緣慈善會成員則對之輔以金錢及心靈關懷,長期固定時間關懷,將社會力量集中,秉持以家庭關懷家庭的模式,讓關懷戶由心感受到溫暖,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實事上,在協助弱勢家庭的過程中,卻有關懷戶反倒讓我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態度。
有一次與媽媽、妹妹一同去關懷一戶因病幾乎全瞎的男主人,他本為家庭經濟支柱,卻因眼疾及醫藥費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關懷過程中,完全聽不到他對眼瞎的抱怨,反倒樂觀面對,努力學習面對漆黑的未來,獨立料理三餐不讓外出工作的老婆擔心。就在媽媽遞給他關懷金錢時,他卻心懷感恩且不好意思地直說謝謝,頓時間心頭一震,這位關懷戶是多麼地樂觀且勇敢面對人生!如果是我,我有辦法如此地勇敢嗎?自從參與善緣慈善會,家人與關懷戶彼此間似乎都多了正向的力量,也因善緣慈善會的成立,讓媽媽從小教導我們人生應秉持感恩且樂觀的心態得以實現。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關懷善緣戶之個案分享
我是善緣慈善會台中縣區的組員,關懷至今已有15個月。這些日子以來,善緣戶的狀況呈現2種型態,有一種是接受關懷後對於人生更積極更有信心的面對,另一種是更依賴且渴望更多的幫助。以下要敘述的這個個案,她的轉變過程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這位善緣戶家住台中,早年父母經濟優渥,她也享受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無奈人生無常,自從結婚後,噩夢從此開始。先是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全然不顧家中生活,竟然還家暴,而這位太太必須靠著粗活維持家計,當時還帶著一位發燒過度而引發小兒麻痺以致半邊顏面神經失調且經過氣切手術的小女兒,年約5.6歲,後來經不起家暴折磨,而申請保護令,終判離婚,她帶著女兒租僅
就在今年6月初深夜,小孩氣切管突然脫落而死亡,這位媽媽傷心欲絕,打電話給我求助與哭訴,電話中的她泣不成聲,久久無法終止,由於她日積月累的壓力與痛苦就在此時爆發出來,於是我任由她宣洩,待稍平靜後,我就安慰她說,女兒突然離開雖十分傷痛,但能否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佛菩薩慈悲,因不忍你們母女同受牽纏之苦,所以女兒走的時候毫無痛苦,這也是菩薩給你的關愛與護念,這是你與她的因緣,女兒的身體今生已無法痊癒了,雖然離開了,身體的病苦也沒了,你的擔子也減輕了,代表著你和她都不用再受苦了,希望你能放下,好好安排女兒的後事,用平靜的心情送她去好地方。這位媽媽聽了之後,跟我說:『好』。之後組員們也去關懷與念佛。
過了一個多月後,這位媽媽打電話給我,先是提到在佛衛台看到上法下藏法師講經說法的內容讓她受益良多,苦悶的心情已開朗許多,從此她有些省悟,願化悲慟為力量,用愛來感恩所有幫助過她的人,還告訴我,若今後有任何好的訊息都要知會她,也願意用下半生的生命來回饋社會。我聽了這番話後,內心一陣觸動,我想這是感動吧!!但我隨即收起這份心情,即時歸於理性,因為今後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如果只停留在感動的心情,那關懷的力量將有所侷限。
筆者:妙謙 / 2010/8/4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三 )
還記得第一次訪視,踏入善緣戶家門時的心情,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沉重,映入眼裡的是幾張憂愁的面容,口裡說的盡是人生的苦,或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總覺得他們的內心裡有好幾顆大石頭般壓著,想搬開不容易,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壓力,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多一些付出與愛和關懷就能燃起對方的希望,那何樂而不為呢!!
經過幾次訪視後我體會到,我們常常把生活過得很〝心苦〞,想多賺些錢,少做些事,計較身分,重視物質,於是努力追求外在不嫌多。而他們的生活也是過得很〝辛苦〞,但這種辛苦卻讓他們的心容易滿足,錢不須要太多、身分不須要太高、物質不須要太多,生活過得下去就好,於是我懂得感恩及更加珍惜身邊所有,因為〝追求〞很辛苦,但若懂得〝知足〞就不心苦了。漸漸的,在我心中也開始佩服這些人,生活在困苦的環境中雖然身不由己,卻還能堅強面對;人生中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雖然苦不堪言,卻還能支撐下去,這些都是過著平順人生的我該學習的勇氣,在他們身上示現人生的苦,我就該反觀自己有多幸福,還有什麼不滿足,還有什麼比體會人生更加充實,哪裡還需追求外在的快樂,兩者比較之下,我的人生學鐵定不及格。
現在想起人們口中常說的那句話〝為善最樂〞,我想樂的不是幫助了多少人,而是從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多少人生百態,進而內省之後成長再轉念,得到不同的人生觀,這才是令人最開心的事 ─ 充實的樂。漸漸的,一種打從心底的溫暖與關懷油然而生,開始懂得付出與同體心的意義,因為回收的將會更多。他們雖然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卻是填補我們內心空洞的良藥,這不是一件幫助窮人的事,因為我們內心的〝窮〞還需要他們來啟發,他們會因一件小事而感動、一句話而努力、一個陪伴而感到人生還有希望,而我們卻時常因一件小事、一句話、一個動作即庸人自擾,究竟是該滿足的不滿足了,當我們看待人生角度時,若能旋轉出感恩與知足,相信看到的會是更開闊的未來。
妙法 述 2010/2/21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二 )
他們對外尋求援助有二種情況:
2009/12/20 阿墨 (台中區組)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一 )
也許是發了這個心,就在98年初,得到師父給我們的訊息,將帶領我們這些居士們前往台北見習一群默默行善而不欲人知的團體,好的種子就在此次見習後發芽了。感恩師父慈悲引領,也感恩台北這一對善心夫妻的指導,促成了往後【善緣慈善會】的因緣,也很順利的由公部門【台中縣政府社會處】拿到一些需接受關懷的善緣戶,從此便展開我想幫助人的點滴因緣。
我依著師父的教導,做善事不能有〝名利心〞亦不能有〝得失心〞,需要用〝同體心〞及〝修行的心〞一步一腳印,長遠來執行,這也是我應該學習的人生目標。例如:當中有戶善緣戶,太太離家後丟下四個年幼的孩子,爾後由工作不太穩定,開貨車,收入偏低的父親,父兼母職來教養,父親曾因為生活困頓而燒炭自殺未遂,大女兒國小三年級,十分有責任感的負起大姐重任,每到下課十分鐘就會前往妹妹的班級觀看是否有被學生欺負,因為這些壓力讓這個小孩整天眉頭深鎖,神經緊張,無法放鬆,當我們越來越深入了解後,就常常開導這個孩子,也時常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愛,也請學校老師幫忙輔導,至今這位孩子的情況已有些改善,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給予溫暖及愛。
關懷至今,每一戶善緣戶都有不同須求,我們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關懷,少一分則太理性或公式化而顯得無情,多一分則太感性與激情,到頭來自己也會受傷,而善緣戶無形中也會變得依賴而無法獨立,兩者皆不宜,此時讓我想起一句名言:『與其給他飯吃,不如敎他如何耕種』。關懷他人的真正意義,是幫助及陪伴他們度過人生的黑暗期,希望他們能走向光明的美好人生,這也是我的心願。全家人投入【善緣慈善會】至今已有8個月了,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更充實,更加有意義,每次關懷過後,全家人就會在車上討論及檢討需加強或改善的部份,甚至共同心得分享,然後達成許多共識,願把一家人的愛,分送給更需要愛的人。
妙謙 述 9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