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慈善關懷行心得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慈善關懷行心得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各區代表分享心得報告 ( 2 ) 【 2020 全國善緣大會 】

 


各區代表分享心得報告 ( 1 ) 【 2020 全國善緣大會 】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 僧伽林善緣慈善會 台中區聯絡人張居士參加2013年度全國大會 會後心得分享 】


 中部居士自12月21日參加全國開會回來後,與法上的心情是滿滿的。

一則是聽到師父精闢的開示及來賓如實的經驗,深深印入每個人的心中,她們既感動之外卻是法喜充滿。所以本有的那份善的種子善的力量被激發出來了,因此已有多位居士填 了報名表願意加入志工行列。

師父說的一句名言:用修行的心來做善事才能圓滿。如是做善緣這五年來,深深體會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從善緣戶身上體會到佛法上的意理,這些人是菩薩用自身的苦與無常來示現,借由此因緣來度化我們修慈悲心,今生能入這因緣法門是何等有福之人。

古人云:施比受更有福。這只講對了一半而已,而我們做善緣則是:施與受都有,這不就是福與慧皆雙修嗎?

~張默默分享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關懷善緣戶之個案分享

    我是善緣慈善會台中縣區的組員,關懷至今已有15個月。這些日子以來,善緣戶的狀況呈現2種型態,有一種是接受關懷後對於人生更積極更有信心的面對,另一種是更依賴且渴望更多的幫助。以下要敘述的這個個案,她的轉變過程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這位善緣戶家住台中,早年父母經濟優渥,她也享受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無奈人生無常,自從結婚後,噩夢從此開始。先是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全然不顧家中生活,竟然還家暴,而這位太太必須靠著粗活維持家計,當時還帶著一位發燒過度而引發小兒麻痺以致半邊顏面神經失調且經過氣切手術的小女兒,年約5.6歲,後來經不起家暴折磨,而申請保護令,終判離婚,她帶著女兒租僅3.4大的房子。


    就在今年6月初深夜,小孩氣切管突然脫落而死亡,這位媽媽傷心欲絕,打電話給我求助與哭訴,電話中的她泣不成聲,久久無法終止,由於她日積月累的壓力與痛苦就在此時爆發出來,於是我任由她宣洩,待稍平靜後,我就安慰她說,女兒突然離開雖十分傷痛,但能否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佛菩薩慈悲,因不忍你們母女同受牽纏之苦,所以女兒走的時候毫無痛苦,這也是菩薩給你的關愛與護念,這是你與她的因緣,女兒的身體今生已無法痊癒了,雖然離開了,身體的病苦也沒了,你的擔子也減輕了,代表著你和她都不用再受苦了,希望你能放下,好好安排女兒的後事,用平靜的心情送她去好地方。這位媽媽聽了之後,跟我說:『好』。之後組員們也去關懷與念佛。


    過了一個多月後,這位媽媽打電話給我,先是提到在佛衛台看到上法下藏法師講經說法的內容讓她受益良多,苦悶的心情已開朗許多,從此她有些省悟,願化悲慟為力量,用愛來感恩所有幫助過她的人,還告訴我,若今後有任何好的訊息都要知會她,也願意用下半生的生命來回饋社會。我聽了這番話後,內心一陣觸動,我想這是感動吧!!但我隨即收起這份心情,即時歸於理性,因為今後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如果只停留在感動的心情,那關懷的力量將有所侷限。

撰文:台中區志工會員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昨天去參加善緣慈善會 高雄分會 年度會議,聽到師父說的一句話,深深觸動我的內心:「善事與生命的厚度有關」!

善緣慈善會與社會局合作近三年,這中間有已結案的善緣戶,也有仍在進行中的個案,他們是一群處於社會邊緣,沒有力量,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弱勢族群,金錢幫助對他們是絕對、絕對地重要。

但他們內心的不安和未來不確定感,亦是問題的主因,如何用我們如流水般柔軟心和生命經驗來幫助他們,自己卻又可像行雲一樣地理性,真的是一門很值得學習的課程!
葉珀如  分享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去年某日起了個大早去參加一位客戶母親的告別禮拜,有別於傳統儒家思想的告別式,它給人一種肅穆.溫馨的感覺,往生的老太太是一位歷經日軍佔據台灣及社會動盪不安的年代,她堅毅.樂觀.愛家人的個性自年輕到生病往生前亦如此,那令人敬愛的個性似乎感染了週遭,使我深刻感受到以老太太為中心,整體家族的團結性.


去參加老人家的告別禮拜才知道她是憂鬱症往生,憂鬱症的病症是多樣化的,病患的感受及症狀隨著輕重程度、病程及年齡等因素而不同,在老太太家人的追思過程中,得知她從年輕到老,從兒到孫,無不全心全意付出,身邊能與之有共同興趣的知己寥寥,老人家便寄情於種花種草之間,隨著家人一一有成,開花散葉之時,憂鬱症悄悄地找上了她,家人無不努力想盡各種方式及陪伴老人家,就是希望病魔遠離,卻在大家意想不到之時,老人家於睡夢中離逝....


在我的心中,這位老人家是多麼地有福報,生前雖飽受病魔之苦,卻因樂觀的人生態度,並無因憂鬱症而產生嚴重心裡問題,而在睡夢中安祥地離開人世~


參加這場告別禮拜,不禁開始醒思自己,是否應該更積極地走出自己的人生,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多麼地傷悔,與家人一起找到可以幫助別人及自己的事,就像透過善緣慈善會幫助需要金錢及心靈慰藉的人,雖說幫助別人,但實事上從這些關懷戶的身上卻也學到了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不少關懷戶即使面對難以想像的困處,卻能以異人的堅忍、樂觀面對未知的將來,在我心裡,慈善會就像是他們載浮載沈的人生中暫得休緩的心靈浮木...


筆者:妙化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參加99年「善緣慈善會」會員大會心得
99.12.21  妙音
 
因為參加慈善團體的經驗頗多,至少六個,乃至公園撿垃圾,以及道場法會的幫忙。到後來已經到失望的地步,對於這次的會員大會,以一個很不積極的心情參與,參加的目的是:1.瞭解慈善會在「弄什麼蚊子」,2.這個團體與其他公益團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後來我會對公益團體失望呢?簡單舉一個例子作說明,在創世擔任志工時,也大力鼓吹同事捐錢、購買義賣產品,直到後來「創世」被新聞揭露,創辦人將名眾捐贈的錢,大量的購置不動產並且登記在個人名下,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誰是誰非已令人無法分清對與錯,甚至對於曾經在我鼓吹下捐款的同事感到抱歉,於是在無法分清對與錯的情況下,以及一些原因不再回團體服務。

我為何而去
參加的心情很輕鬆平常,傻傻的去、收益良多的回,且對於師父如何帶領這個團體的宗旨、理念、目的、方向,更為清楚與安心。將這次會議中所聽到與思維的,歸納出以下:


(一)慈善會的目的:
1.   用心關懷:不只是給錢與物質的幫忙,最重要的是「心」的拉拔與關懷,在對方最無助時給予一雙溫暖的手,傾聽、瞭解、包容。讓他知道他不孤單,有人陪伴著他走過。有如「寒冬中尚有一絲溫暖的餘光給予照耀」。
2.   實踐佛法:將佛法融入服務的「慈善戶」對象,藉由互動的過程練心、練性,將佛法應用於行善中,亦即「聞思修」。「佛法不是只在佛堂,也在日常生活的應用」。
3.   廣結善緣:與彼結下善緣,未來因緣成熟時,他也能接觸三寶,或者未來有緣渡化之,未成佛道,先結善緣
4.   教他釣魚:在互動的過程,漸漸影響對方,當對方有能力時也能成為「自助者」、「給予者」。阿含經:「令其心調柔,才為其說法」。
5.   知苦修行:富貴學道難,太幸福的人反而不知道要修行。藉由看見別人與世間的苦,感同身受對方的苦,而激勵自己更要修行。
6.   自利利人:讓自己走出去,看見世間悲苦的聲音,以迴觀反照自己的幸福,增長慈悲心與菩提心、感恩、知足。最後「幫助者」反而變成「被幫助者」,從中成長。
7.   凝聚家庭:幫助自己也間接幫助家人走出去,創造家庭共同話題,增進親子關係,家庭和樂。
8.   安定社會:將善的種子當傳家之寶,傳承下去。家庭的慈善溫暖是社會安定,國家富強最基礎的小單位。
9.   自在生死: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知道此生從何而來,來到這世界的目的是「自渡渡人」,死時知道往何而去,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藉由善緣慈善會以積功累德、培養福德,培養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福德。

(二)慈善會對「家庭」的正面影響力

1.   提升家庭幸福指數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若要憑靠「壞竹出好筍」、「不灌溉的竹也能出好筍」的機率,那可要冒好大的風險。身教不如言教,如果父母能夠在假日撥空,帶著孩子一起去關懷「慈善戶」,把這項活動作為「家庭活動日」,更能凝聚家庭,才不會父母、孩子各跑各的「」,讓家不成家。當家庭失去溫暖後,引發的效應為孩子交到壞朋友,成群結黨成為社會~~,看看現在的社會新聞「凌霸、殺父殺母、吸毒、墮胎、賣淫」,不用我再多說什麼了吧!
2.   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關懷「善緣戶」,能創造家庭的共同話題,而父母與孩子也能共同成長。當家庭慈善時,家裡也將充滿溫馨與和諧,這是「萬金買不到」。
3.   孩子能體會人生疾苦
父母喊破了喉嚨,要孩子惜福、節儉,甚至動了肝火,而孩子卻仍然我行我素,不懂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讓父母恨不得把孩子丟到非洲AFRICA體驗困苦,這要花10萬元台幣的代價(真的有人這麼做,兩週要價10萬左右)。不!不用!鼓勵孩子一起參與關懷「慈善戶」,既省錢也能達到效用,又是在父母看得到的範圍內。
4.   孩子良善品行的培養
每個「慈善戶」的故事,父母不用多說什麼,孩子會思維、潛移默化中會學習到,學校無法給予的人格與品性教育,善良、仁心、關懷、包容、寬恕、惜福、知足、節儉、不自私、體諒父母的辛勞等。
5.   就業前人格教育的養成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代,各大機構聘請一個人才,已不再只是看學業成績。品性教育、人格特質更是大企業公司,招募人才的考量重點,而這些都是目前的教育體制無法給予的,為人父母的能給孩子什麼呢?一棟房子、一千萬,花完就沒有的;還是給他/她,誰也拿不走,無法取代的良好人格、品行呢,而卻會影響他一輩子的幸福。

(三)慈善會的優點:
1.   長期關懷:不同於一般慈善團體的給錢、給物質的援助,或單一次的訪視。而是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關懷,與「慈善戶」共同成長。因為多次的關懷與長期追蹤,更能深入瞭解對方的問題;也因為長期互動,更能建立互信,深入瞭解問題核心。
2.   用心關懷:給錢、給物質只能解決一時,真誠的關懷對方,包容與伸出友誼之手,才能建立互信互助。
3.   組織扁平化:當組織越龐大,越基層的聲音越無法發現與看見。
4.   人事精簡化:人多嘴雜,有時候事情更難推動。乃至組織過於龐大,需要人事費用,到最後「善款」都是用在人事費,比如現在許多的基金會。觀世音菩薩的組織很簡單、人事更簡單,但卻能「叫一聲、應萬聲」,「千手千眼、救苦救難」。
5.   佛法生活化:師父以佛法帶領與指導我們,要讓弟子得到的不只是世間的善,天人的果報;更是出世間的善,不共世間的善,解脫道的果報,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後與諸大善人,共學得18般武藝,不被境界轉後,再來人世間以善巧方便與悲智雙運,幫助更多~更多的有情眾。否則猶如不會游泳還跳水救人,自己先滅頂。

(四)對慈善會的期待
加入後,自己實際做,才能發現問題。雖然已經對慈善團體頗感失望,但是會員大會後,我想試試看加入這個大家庭,完美主義的我一定要好好的檢驗這個團體。

 
這次的會議很成功,場面溫馨高雅,茶點好吃無限量供應,與會報告者充分的從不同角度,表達慈善會的目的與作用。有溫馨也有感人,有爆笑也有激勵。失婚媽媽的故事,激勵與感動現場許多人。因為聽師父說:「菩薩不帶淚幫助眾生」,所以控制自己的感動。
那天的現場,看到許多「菩薩雲集」隱身在人間,幫助者與被幫助者,已看不清是誰在幫助誰,誠如靜思小語「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我們來的時候是「空空的來,走的時候也是空空的走,帶的走的只有我們的心識」,所以「當我們去世的時候,所有的頭銜都沒有意義了,只有我們當年做過的好事才有意義」。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做善事的初衷-理性與感性

 

天下雜誌第453(998月刊)中有一篇文章-惻隱之心怎麼教?現在有部份的人對於別人的痛苦視如雲煙,連人或者動物的生命亦視之如草芥,對於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的我們,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及市儈的環境下,已逐漸失去體會別人的苦與痛;三字經云「人不學不知義」,生命教育無法在教室中學習,必須於實際生活中體驗,因有體驗而感動,透過眾人的感動及想幫助他人的初衷,進而學習尊重生命的正確態度。

 

然而作善事的熱情亦會隨著時間及環境變化而逐漸減緩,如何永續初衷而不僅是一昧地以民粹想法來作善事,對於助人及被助的人都是雙贏,記得今年10月黑人陳建州(藝人)發起「熱愛生命」公益活動,卻被周刊報導假藉公益而中飽私囊,面對信任危機,主係因未跟捐款人說清楚成本及捐款方式,捐贈人誤以為全數捐款,而藝人陳建州卻反被質疑將公益當成是某種「附加價值」,是為名或為利做的事情,因一時的熱血及助人的感性,而忘卻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我們,最重要的是將助人能力永續下去,以幫助更多的人。

 

從參與善緣慈善會開始,便會與家人和媽媽討論個案及檢討作事方式,最難做的事無非是大眾的事,尤其是面對各式不同的家庭問題,要用柔軟的態度施以理性關懷,及對付出心力的所有人秉持明白、清楚作事,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堅持初衷並以永續發展的態度堅持善緣慈善會宗旨,都是值得學習的事。



筆者 妙化  ~ 991130~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參加善緣慈善會之會後感想


馬斯洛說,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就是:「維持生命、安全和穩妥、歸屬和被愛、被尊敬和自我尊敬、還有自我實現」,維持生命聽起來何其容易,似乎是有工作收入就得以維持生命之延續。截至99年第一季依內政部統計處台灣地區共有103,330戶屬於低收入戶,自內政部從民國81 年統計數字43,780戶相較,成長比率高達136%。隨著台灣經濟不斷成長,似乎有愈多的人被社會所遺忘,就在731日跟隨媽媽參加善緣慈善會中區年中聚會,對於作善事似乎又有了一種不同的感受。

 

一直以來台灣社福制度並不完善,隨著經濟發展二極化,愈來愈多難以想像的艱苦人出現,對於視而不見的我們,就像拿一塊破布將瘤物蓋起來,整體社會看似美滿、幸福實則敗絮其內。我們賴以相信的社福制度就像一塊破布並不完善,不僅令我們遮蔽雙眼看不清事實,更會造成最深層之社會問題。立法及執法機關並未完善社工薪資、福利制度,且各地區社工人員負荷案件甚多,近年來新聞不時報導家庭悲劇而不見社工即時處理,亦常有警方和社工單位相互指責的情況,我們豈知每位社工所須背負弱勢家庭的負面壓力,及高度的人身安全風險?就在我們對此類社會新聞漠不關心,或走馬看花的心情下,也漸漸地流失了我們對人真誠的關懷,和忽略本身具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就在參加善緣慈善會後,深刻地感受到善緣慈善會以其中心思想:「募心不募錢、施暖不施憐、隨力並隨緣、行動勝語言、修行在當前」,而推動民間的慈善事業,在現今台灣社福制度無法及時改善,社會底層問題愈趨嚴重之情況下,是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善緣慈善會與台北、台中及高雄社會局長期合作,凡社會局(處)礙於法令限制,致輔導個案每月補助金額尚有缺額的弱勢家庭,皆由社會局(處)主導並介紹給慈善會,善緣慈善會成員則對之輔以金錢及心靈關懷,長期固定時間關懷,將社會力量集中,秉持以家庭關懷家庭的模式,讓關懷戶由心感受到溫暖,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實事上,在協助弱勢家庭的過程中,卻有關懷戶反倒讓我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態度。

 

有一次與媽媽、妹妹一同去關懷一戶因病幾乎全瞎的男主人,他本為家庭經濟支柱,卻因眼疾及醫藥費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關懷過程中,完全聽不到他對眼瞎的抱怨,反倒樂觀面對,努力學習面對漆黑的未來,獨立料理三餐不讓外出工作的老婆擔心。就在媽媽遞給他關懷金錢時,他卻心懷感恩且不好意思地直說謝謝,頓時間心頭一震,這位關懷戶是多麼地樂觀且勇敢面對人生!如果是我,我有辦法如此地勇敢嗎?自從參與善緣慈善會,家人與關懷戶彼此間似乎都多了正向的力量,也因善緣慈善會的成立,讓媽媽從小教導我們人生應秉持感恩且樂觀的心態得以實現。

筆者:妙化  發表日期:2010/8/15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關懷善緣戶之個案分享


    我是善緣慈善會台中縣區的組員,關懷至今已有15個月。這些日子以來,善緣戶的狀況呈現2種型態,有一種是接受關懷後對於人生更積極更有信心的面對,另一種是更依賴且渴望更多的幫助。以下要敘述的這個個案,她的轉變過程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這位善緣戶家住台中,早年父母經濟優渥,她也享受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無奈人生無常,自從結婚後,噩夢從此開始。先是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全然不顧家中生活,竟然還家暴,而這位太太必須靠著粗活維持家計,當時還帶著一位發燒過度而引發小兒麻痺以致半邊顏面神經失調且經過氣切手術的小女兒,年約5.6歲,後來經不起家暴折磨,而申請保護令,終判離婚,她帶著女兒租僅3.4大的房子。

 

    就在今年6月初深夜,小孩氣切管突然脫落而死亡,這位媽媽傷心欲絕,打電話給我求助與哭訴,電話中的她泣不成聲,久久無法終止,由於她日積月累的壓力與痛苦就在此時爆發出來,於是我任由她宣洩,待稍平靜後,我就安慰她說,女兒突然離開雖十分傷痛,但能否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佛菩薩慈悲,因不忍你們母女同受牽纏之苦,所以女兒走的時候毫無痛苦,這也是菩薩給你的關愛與護念,這是你與她的因緣,女兒的身體今生已無法痊癒了,雖然離開了,身體的病苦也沒了,你的擔子也減輕了,代表著你和她都不用再受苦了,希望你能放下,好好安排女兒的後事,用平靜的心情送她去好地方。這位媽媽聽了之後,跟我說:『好』。之後組員們也去關懷與念佛。

 

     過了一個多月後,這位媽媽打電話給我,先是提到在佛衛台看到上法下藏法師講經說法的內容讓她受益良多,苦悶的心情已開朗許多,從此她有些省悟,願化悲慟為力量,用愛來感恩所有幫助過她的人,還告訴我,若今後有任何好的訊息都要知會她,也願意用下半生的生命來回饋社會。我聽了這番話後,內心一陣觸動,我想這是感動吧!!但我隨即收起這份心情,即時歸於理性,因為今後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如果只停留在感動的心情,那關懷的力量將有所侷限。

 

 筆者:妙謙   /  2010/8/4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三 )

從一開始接觸『善緣慈善會』,了解實施方針後接著實際身體力行關懷善緣戶至今,內心的感受可說是百感交集。我很慶幸能在這一生中得知這一件如此有意義的事,也很開心我的家人都有共同的信念,更加感恩我有一個衣食無缺的家庭環境讓我還有能力去關懷他人。

還記得第一次訪視,踏入善緣戶家門時的心情,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沉重,映入眼裡的是幾張憂愁的面容,口裡說的盡是人生的苦,或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總覺得他們的內心裡有好幾顆大石頭般壓著,想搬開不容易,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壓力,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多一些付出與愛和關懷就能燃起對方的希望,那何樂而不為呢!!

經過幾次訪視後我體會到,我們常常把生活過得很〝心苦〞,想多賺些錢,少做些事,計較身分,重視物質,於是努力追求外在不嫌多。而他們的生活也是過得很〝辛苦〞,但這種辛苦卻讓他們的心容易滿足,錢不須要太多、身分不須要太高、物質不須要太多,生活過得下去就好,於是我懂得感恩及更加珍惜身邊所有,因為〝追求〞很辛苦,但若懂得〝知足〞就不心苦了。漸漸的,在我心中也開始佩服這些人,生活在困苦的環境中雖然身不由己,卻還能堅強面對;人生中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雖然苦不堪言,卻還能支撐下去,這些都是過著平順人生的我該學習的勇氣,在他們身上示現人生的苦,我就該反觀自己有多幸福,還有什麼不滿足,還有什麼比體會人生更加充實,哪裡還需追求外在的快樂,兩者比較之下,我的人生學鐵定不及格。

現在想起人們口中常說的那句話〝為善最樂〞,我想樂的不是幫助了多少人,而是從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多少人生百態,進而內省之後成長再轉念,得到不同的人生觀,這才是令人最開心的事 ─ 充實的樂。漸漸的,一種打從心底的溫暖與關懷油然而生,開始懂得付出與同體心的意義,因為回收的將會更多。他們雖然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卻是填補我們內心空洞的良藥,這不是一件幫助窮人的事,因為我們內心的〝窮〞還需要他們來啟發,他們會因一件小事而感動、一句話而努力、一個陪伴而感到人生還有希望,而我們卻時常因一件小事、一句話、一個動作即庸人自擾,究竟是該滿足的不滿足了,當我們看待人生角度時,若能旋轉出感恩與知足,相信看到的會是更開闊的未來。

妙法 述 2010/2/21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二 )

我眼中所看到需要協助的人

他們對外尋求援助有二種情況:

1.面臨痛苦的感覺,困難的情境。

2.更大的困難(難以解決)是金錢、情緒、別人對他的看法,如何解決自身問題的恐懼。



能提供協助者的共同特性:

1.敏銳小心

2.同理地傾聽

3.不評價

4.鼓勵想法

5.感覺的探究

6.在問題中看到新觀點

7.協助別人採取行動改善生活。

願意協助別人是人的自覺天性,如果能以舒適自然的方式與善緣戶互動會使過程順利。



了解投入協助他人的動機:

每個人都會基於不同的理由而樂於助人,而在過程中若能更明白我們的意願,即使遇到困難仍有自信加以克服。

Ø    健康(正面)的理由-

    有些人天生就有和支持他人的天賦,也是朋友家人難過時傾訴的對象。也有些是人生經驗到痛苦,當得到支持性的幫助後,也能從危機的處理經驗中,自走入需要陪伴或者關懷的人身旁。

    這樣的行動,有時能和志同道合、有能力並願意朝向善行的人一起互動實現目標,不但彼此能相互支持、學習,更能檢驗並內化自己。當看到接受幫助的人生活態度有所改變,同時也會被他們的努力激發出活力。

Ø    不健康(負面)的理由-

    這種情況比較難被意識到,有時人會將自己想像成不幸的解救者或者給人建議忠告的智慧傳遞者,但真正的專家是需要鼓勵案主找到自己要的,並能負責於自己的決定。

    有時為需要而發展個人關係,有時和不幸的人相較自己會好過些,有些是過去的未竟事有遺憾,而任何的關係一旦有困難,都會尋求一種安全的方式來親近別人。

    但大部份的人是渴望行善的,如果能加以監督意識動機並且修正會使過程少掉許多干擾。



在摸索階段的困難:

當我們初次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要能完全不認識到明白對方的感覺及想法,難免會有些阻礙。

常遇到的情況-  

一、你能保持專注和傾聽嗎?

   有時面對情境接二連三不停的想法,或許用自我價值在評估對方,或許覺得對方太糟,企圖「拯救」這些因素會使你無法集中心思去感覺、支持及傾聽。所以當你專注於當下,會使人有被尊重被了解的價值。

二、會問太多無關問題嗎?

    也許是想從中知道更多細節,有時沒有重點的問題,只因為不知要說什麼、或者只在填充時間、或滿足好奇心,此時就要清楚所問之事是為了協助對方而問的嗎?

三、講太多話嗎?

   有時無意識的焦慮也會讓人講太多,當你一直在說對方就無法說,也就無法再了解他們的問題,如果能各佔一半的比例來互動是最好的。

四、太快()的給予忠告

    有時接受援助的人以為我們有責任提供解決之道或答案,這樣的依賴就無法思考未來的問題。一段時間的洞察後再引道能夠面對自己的感覺及情境,想出及看到自己解決方法的益處。但也要明白改變的困難面對不願意改變的人不必去批評。

五、和她(他)做朋友嗎?

   有時可能會遇到有相同話題,也會加緊彼此熱切的討論而我們的角色在提供一條聯繫,並很清楚定義出關係,讓對方喜歡或執著你,就不能以客觀性提供日後對他們的協助。



六、沈默時的感覺無聲音時通常會急著去填充這個另人受挫的空間,害怕對方無聊彼此卡住,這時所說的話就會比較膚淺。反而應該在回程中試問自己對沈默的擔心,害怕是什麼?(是不夠有能力?或是對別人也不能有所幫助?)

    

七、自我表露及情感過豊富的表達

    有時遇到相同的問題一起聊一起分享似乎是是自然的,但要明白焦點是對方不是自己,有時揭露太多就難傾聽別人的問題使人失去信賴,有時遇到會表達強烈情緒的個案很絶望、很悲偒、易憤怒,當然此刻的我們可能也會不安,也許我們想急於讓這個人停此哭泣,有時候你不想讓他們受苦,想趕快淡化這些感覺,也許他們就不用面對困難的情境而使他無助。我們可以試著允許他們和自己去感覺那些負面感受,不要因此而有罪惡感,小心地隨其移動不做太多判斷。這些都是對「改變」的重要啟動。



八、我能勝任嗎?

    我們也會要求或檢視許多細節,以期能表現的更好,就如同新手開車一般,等熟悉後一切就容易多了。如果一個人能被尊重、關懷、讚賞、接納及傾聽,對案主都是一項禮物,這一切的接受情感不同於要如何處理情感。我們可以不需知道什麼好的行動計劃,或一定必須應該做什麼而有意見,我們彼此也學會在一連串的困難中找尋平衡。



  將這份祝福帶給我們接觸的所有對象。延伸到社區、校園,經濟、政治、全世界的和平工作和為窮人服務,每一個人都能以此小因緣,達到遍地開花、解決問題、轉化世界的善行。

  不管你做什麼或者想做什麼,開始做就對了!放瞻去做,生命會為你帶來天份、力量與奇蹟。

2009/12/20  阿墨 (台中區組)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一 )

近幾年來大自然與天然災害劇烈變動,社會動盪不安,人的心因而不安定、無助,而寂苦,有福報之人則虛華而更加放逸,少福報之人則更加拼命的討生活,就為了三餐溫飽而已,但往往事與願違,求不得而苦,甚至放棄自己而自殺的比比皆是,每次看到這類報導,內心就會感到沉痛而不安,難道這些就是【佛經】所說的〝無常〞嗎?我這麼渺小能幫助他們嗎?如何幫助呢?難道下一代就任由他們自生自滅?這些迷思總在我內心打轉,因而常在佛菩薩像前發願,願發好心、做好事、存好念,祈請佛菩薩加持我。

也許是發了這個心,就在98年初,得到師父給我們的訊息,將帶領我們這些居士們前往台北見習一群默默行善而不欲人知的團體,好的種子就在此次見習後發芽了。感恩師父慈悲引領,也感恩台北這一對善心夫妻的指導,促成了往後【善緣慈善會】的因緣,也很順利的由公部門【台中縣政府社會處】拿到一些需接受關懷的善緣戶,從此便展開我想幫助人的點滴因緣。

我依著師父的教導,做善事不能有〝名利心〞亦不能有〝得失心〞,需要用〝同體心〞及〝修行的心〞一步一腳印,長遠來執行,這也是我應該學習的人生目標。例如:當中有戶善緣戶,太太離家後丟下四個年幼的孩子,爾後由工作不太穩定,開貨車,收入偏低的父親,父兼母職來教養,父親曾因為生活困頓而燒炭自殺未遂,大女兒國小三年級,十分有責任感的負起大姐重任,每到下課十分鐘就會前往妹妹的班級觀看是否有被學生欺負,因為這些壓力讓這個小孩整天眉頭深鎖,神經緊張,無法放鬆,當我們越來越深入了解後,就常常開導這個孩子,也時常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愛,也請學校老師幫忙輔導,至今這位孩子的情況已有些改善,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給予溫暖及愛。

關懷至今,每一戶善緣戶都有不同須求,我們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關懷,少一分則太理性或公式化而顯得無情,多一分則太感性與激情,到頭來自己也會受傷,而善緣戶無形中也會變得依賴而無法獨立,兩者皆不宜,此時讓我想起一句名言:『與其給他飯吃,不如敎他如何耕種』。關懷他人的真正意義,是幫助及陪伴他們度過人生的黑暗期,希望他們能走向光明的美好人生,這也是我的心願。全家人投入【善緣慈善會】至今已有8個月了,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更充實,更加有意義,每次關懷過後,全家人就會在車上討論及檢討需加強或改善的部份,甚至共同心得分享,然後達成許多共識,願把一家人的愛,分送給更需要愛的人。

妙謙 述 98.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