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難家庭」是什麼?
台灣每年有十餘萬個家庭因天災、失業、重大傷病,或突發事故,而成為經濟與生活上的弱勢。許多家庭因不合於社會救助法規定補助的低收入家庭標準,或一時無法得到公部門福利系統的援助,生計陷入絕境,成為「急難家庭」。
為什麼要關心「急難家庭」?
目前台灣尚未建構強而有力的社會安全網絡,在公部門福利政策力有未逮之時,還是需要依靠社會大眾建立起互助的網絡;透過這個網絡,使得財富能夠重新分配,使有能力的人可以幫助需要的人,讓需要的人可以在關鍵時刻使用這個資源、接收到這些資源。藉著你、我的關心,使我們的社會達到某個程度的安定。
關心「急難家庭」幫助了誰?
社會上有許多因天災、失業、重大傷病,或突發事故,而成為經濟與生活上的弱勢家庭,但卻因名下有不屬於他的不動產(例如:父母用其名買房子),或是有成年子女,但卻未能受到奉養等,不符合公部門中福利救助法規定的條件,無法得到公部門福利系統的援助,生計陷入了絕境。
一個祥和的社會,需要大家去維繫。許多受助者感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懷後,往往都會想要回饋其他需要的人。而在現在變動快速的社會結構中,你我都有可能遭受到意外的急難,如失業、重大疾病。在國內福利系統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一個家庭可能因為經濟支柱倒下,整個家就陷於危難中,此時就要靠來自民間的互助。因你我的出錢出力,讓台灣的社會有更堅實的互助網絡,大家的生活也就更有保障。今日你助人,他日你受惠。
助「急難家庭」需要什麼資源?
急難家庭救助計畫精神在於陪伴,除了每月的些微補助供受助者做最急需的使用外,重點是各志工對這些身處急難的家庭進行關懷。並協助他們尋找相關的公部門的補助救助資源;或安置受助個案的孩子進入服務中心的弱勢家庭兒童課後陪讀班,讓家長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賺錢改善家計。
其實急難救助金額有限,而有些受助者的人並不能靠這區區的金錢補助解決他們經濟困境。但是因著人的關心與陪伴,他的心境改變,生活就有了盼望;環境雖然沒有改善,但他有了面對困境的力量,進而走出人生的低谷。我們發現,在這些家庭處於人生最艱困的時刻,若有人拉他們一把;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候,陪在他們的身邊,感覺到人生還是溫暖的,就不會輕易地走上絕路。
而許多受助的個案因為體會到被幫助的溫暖,所以即便並未完全脫離貧困,但他也願意去幫助和他同樣困難的人,使他的人生不再祇定睛在自己的不幸,而成為他人的幫助。
也因此,協助急難家庭之虞,社福機關需要物資、現金等實質上的捐贈,當然,也需要志工們參與該行列,同時,需要社會大眾施以關懷的心來看待他們,協助急難家庭度過難關。
節錄自奇摩公益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正視「兒童虐待」所付出的社會代價
「兒童虐待」帶給社會什麼影響?
「兒童虐待」除了對孩子會造成暫時的傷痕外,您還知道會對孩子帶來哪些後遺症嗎?將這個後遺症擴大層面則是影響了我們整個社會,其付出的代價之大提醒我們更應該正視且重視兒童虐待所產生的負面問題。
受虐經驗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 也會延伸許多社會問題
「乖一點!不然我就把你轟出去,讓你去流浪!」。這是小皓的爸爸最愛掛在嘴邊的話;爸爸不僅時常恐嚇他,更伴隨著暴力行為,讓年僅8歲的小皓身心受創而開始夜夜作噩夢、尿床,經常擔心自己說錯話會惹來嚴厲的責打,所以不再講話…。爸爸不適當管教,誤以為能讓小皓更聽話,殊不知已經羈絆小皓迎向美好的未來。現在的小皓,容易焦慮咬指甲、畏縮不敢直視別人眼睛,最喜歡窩在角落靜靜做自己的事,同學看到他的行為都笑他是怪胎.....
為什麼需要你關心受虐兒童?
如同上文小皓的狀況,他的受虐經驗將延伸的「無形」代價,可從幾大面向說明:1. 立即衝擊:身體傷痕、死亡、因創傷而引發的行為退縮反應、精神渙散以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作噩夢、尿床、情緒不穩定、罹患憂鬱症等。
2. 未來的影響:同儕關係不佳、易出現犯罪傾向、學習障礙;而在心裡層面則出現不當的情緒反應(如過份自責、焦慮、畏懼犯錯及易憤怒)、人格發展障礙(如自尊、自信心低落及自我認同感低落)。
3. 大腦的影響:根據醫學角度來看「兒童虐待」將造成左腦會發育不良,甚至停止發展,而左腦的異常跟受虐兒易有憂鬱症及記憶衰退有關;另外,亦影響兒童的情緒和人格會突然改變。
4. 衍伸校園及社會問題:(1)學習的暴力行為,成為下一個施虐者,造成兒童虐待負向循環。(2)將暴力資訊與行為合理化,無法正確辨別是非對錯而成為家庭及社會不定時炸彈。輕則是校園霸凌者,重則成為社會犯罪者!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10年統計數據指出,受虐兒童少年數有18,454人,創下近5年來受虐人數新高;不僅如此,單單在去年就新增加有5,000名受虐兒童少年!等同於每天新增14名孩子身處在暴力的環境。以家扶基金會2010年兒童保護服務工作為例,光投注在受虐兒童的服務成本就超過5,100多萬,若持續忽視兒童虐待的關鍵通報時刻,將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及延伸高達9億多元的「有形」代價!
另外,有高達75%的施虐者是「父母/養父母」的身分,而有兩大因素成為「下手」的關鍵;其一,施虐是因為「缺乏親職教養觀念」佔有4成、其二,施虐年齡層落在「30歲至39歲」佔34%。因此,從施虐者的身分、年齡、施虐因素等面向歸納得知,父母缺乏正確的教養觀念成為施虐者是佔大宗,而在30歲至39歲」是父母工作事業的開創時期,在家庭事業兩頭燒,若壓力調適不及,就容易發生「虐待」事件。
保護兒童須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期許社會大眾能有雞婆心,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以「預防勝於治療」作為保護兒童的核心目標,邁向「不、必、打、小、孩」的終極親職教養境界。為人父母的功課不是天生就會,除了不斷學習之外,也要適時向專業機構請益。愛的管教,親子關係更親密。
關心「受虐兒童」幫助了誰?
受虐兒童的議題,它關心社會上遭受不當管教、疏忽照顧、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遺棄等兒童。對此不幸的兒童少年,相關社福機構會給予緊急保護安置及醫療協助,更重要的還有心理創傷後的復原輔導;另外,針對施暴家長則強制參與親職教育課程,提供正確的育兒知識與技巧。因此,相關社福機構將協助受虐者(兒童)及施虐者(父母)都取得完整的身心輔導,藉此協助雙方慢慢回到生活正軌,修復其親子關係。
此外,也經由社福機構巡迴校園及社區宣導兒童保護觀念,再再提醒社會大眾更加重視兒童權益,以及教導兒童學習自我保護,希望透過「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降低不斷上演兒童虐待的社會事件。
幫助「受虐兒童」需要什麼資源?
1. 醫療協助:當受虐兒童因虐待而造成身體傷害,將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
2. 緊急保護安置:提供受虐兒童暫時的避風港,如寄養家庭、安置機構;待原生家庭的環境改善或施暴狀況解除後,即會安排兒童回到自己的家庭享受家庭溫暖。
3. 心理創傷復原輔導:受虐兒童遭受鉅大的心理創傷,需要長期的心理創傷治療,運用親職教育、家族治療、遊戲治療、個別諮商、團體輔導、家庭訪視等方式,有效掌握治療時機,以協助兒童少年走出身心重創的陰影。
你該如何關懷「受虐兒童」?
1. 多關心:給予身邊的兒童多點關心,並從生活中觀察兒童是否有受到妥善的照顧。
2. 多雞婆:若發現兒童遭受虐待,請立即撥打兒童保護專線113,或是家扶專線0800-078585 (0800您請幫我幫我)
3. 多行動:捐款響應相關社福機構之募款活動,協助其兒保服務工作之推動。
節錄自奇摩公益
標籤:
關懷弱勢議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