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99年「善緣慈善會」會員大會心得
99.12.21 妙音
前 言
因為參加慈善團體的經驗頗多,至少六個,乃至公園撿垃圾,以及道場法會的幫忙。到後來已經到失望的地步,對於這次的會員大會,以一個很不積極的心情參與,參加的目的是:1.瞭解慈善會在「弄什麼蚊子」,2.這個團體與其他公益團體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後來我會對公益團體失望呢?簡單舉一個例子作說明,在創世擔任志工時,也大力鼓吹同事捐錢、購買義賣產品,直到後來「創世」被新聞揭露,創辦人將名眾捐贈的錢,大量的購置不動產並且登記在個人名下,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誰是誰非已令人無法分清對與錯,甚至對於曾經在我鼓吹下捐款的同事感到抱歉,於是在無法分清對與錯的情況下,以及一些原因不再回團體服務。
我為何而去
參加的心情很輕鬆平常,傻傻的去、收益良多的回,且對於師父如何帶領這個團體的宗旨、理念、目的、方向,更為清楚與安心。將這次會議中所聽到與思維的,歸納出以下:
(一)慈善會的目的:
1. 用心關懷:不只是給錢與物質的幫忙,最重要的是「心」的拉拔與關懷,在對方最無助時給予一雙溫暖的手,傾聽、瞭解、包容。讓他知道他不孤單,有人陪伴著他走過。有如「寒冬中尚有一絲溫暖的餘光給予照耀」。
2. 實踐佛法:將佛法融入服務的「慈善戶」對象,藉由互動的過程練心、練性,將佛法應用於行善中,亦即「聞思修」。「佛法不是只在佛堂,也在日常生活的應用」。
3. 廣結善緣:與彼結下善緣,未來因緣成熟時,他也能接觸三寶,或者未來有緣渡化之,未成佛道,先結善緣。
4. 教他釣魚:在互動的過程,漸漸影響對方,當對方有能力時也能成為「自助者」、「給予者」。阿含經:「令其心調柔,才為其說法」。
5. 知苦修行:富貴學道難,太幸福的人反而不知道要修行。藉由看見別人與世間的苦,感同身受對方的苦,而激勵自己更要修行。
6. 自利利人:讓自己走出去,看見世間悲苦的聲音,以迴觀反照自己的幸福,增長慈悲心與菩提心、感恩、知足。最後「幫助者」反而變成「被幫助者」,從中成長。
7. 凝聚家庭:幫助自己也間接幫助家人走出去,創造家庭共同話題,增進親子關係,家庭和樂。
8. 安定社會:將善的種子當傳家之寶,傳承下去。家庭的慈善溫暖是社會安定,國家富強最基礎的小單位。
9. 自在生死: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知道此生從何而來,來到這世界的目的是「自渡渡人」,死時知道往何而去,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藉由善緣慈善會以積功累德、培養福德,培養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福德。
(二)慈善會對「家庭」的正面影響力
1. 提升家庭幸福指數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若要憑靠「壞竹出好筍」、「不灌溉的竹也能出好筍」的機率,那可要冒好大的風險。身教不如言教,如果父母能夠在假日撥空,帶著孩子一起去關懷「慈善戶」,把這項活動作為「家庭活動日」,更能凝聚家庭,才不會父母、孩子各跑各的「趴」,讓家不成家。當家庭失去溫暖後,引發的效應為孩子交到壞朋友,成群結黨成為社會~~,看看現在的社會新聞「凌霸、殺父殺母、吸毒、墮胎、賣淫…」,不用我再多說什麼了吧!
2. 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關懷「善緣戶」,能創造家庭的共同話題,而父母與孩子也能共同成長。當家庭慈善時,家裡也將充滿溫馨與和諧,這是「萬金買不到」。
3. 孩子能體會人生疾苦
父母喊破了喉嚨,要孩子惜福、節儉…,甚至動了肝火,而孩子卻仍然我行我素,不懂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讓父母恨不得把孩子丟到非洲AFRICA體驗困苦,這要花10萬元台幣的代價(真的有人這麼做,兩週要價10萬左右)。不!不用!鼓勵孩子一起參與關懷「慈善戶」,既省錢也能達到效用,又是在父母看得到的範圍內。
4. 孩子良善品行的培養
每個「慈善戶」的故事,父母不用多說什麼,孩子會思維、潛移默化中會學習到,學校無法給予的人格與品性教育,善良、仁心、關懷、包容、寬恕、惜福、知足、節儉、不自私、體諒父母的辛勞…等。
5. 就業前人格教育的養成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代,各大機構聘請一個人才,已不再只是看學業成績。品性教育、人格特質更是大企業公司,招募人才的考量重點,而這些都是目前的教育體制無法給予的,為人父母的能給孩子什麼呢?一棟房子、一千萬,花完就沒有的;還是給他/她,誰也拿不走,無法取代的良好人格、品行呢,而卻會影響他一輩子的幸福。
(三)慈善會的優點:
1. 長期關懷:不同於一般慈善團體的給錢、給物質的援助,或單一次的訪視。而是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關懷,與「慈善戶」共同成長。因為多次的關懷與長期追蹤,更能深入瞭解對方的問題;也因為長期互動,更能建立互信,深入瞭解問題核心。
2. 用心關懷:給錢、給物質只能解決一時,真誠的關懷對方,包容與伸出友誼之手,才能建立互信互助。
3. 組織扁平化:當組織越龐大,越基層的聲音越無法發現與看見。
4. 人事精簡化:人多嘴雜,有時候事情更難推動。乃至組織過於龐大,需要人事費用,到最後「善款」都是用在人事費,比如現在許多的基金會。觀世音菩薩的組織很簡單、人事更簡單,但卻能「叫一聲、應萬聲」,「千手千眼、救苦救難」。
5. 佛法生活化:師父以佛法帶領與指導我們,要讓弟子得到的不只是世間的善,天人的果報;更是出世間的善,不共世間的善,解脫道的果報,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後與諸大善人,共學得18般武藝,不被境界轉後,再來人世間以善巧方便與悲智雙運,幫助更多~更多的有情眾。否則猶如不會游泳還跳水救人,自己先滅頂。
(四)對慈善會的期待:
加入後,自己實際做,才能發現問題。雖然已經對慈善團體頗感失望,但是會員大會後,我想試試看加入這個大家庭,完美主義的我一定要好好的檢驗這個團體。
結 語
這次的會議很成功,場面溫馨高雅,茶點好吃無限量供應,與會報告者充分的從不同角度,表達慈善會的目的與作用。有溫馨也有感人,有爆笑也有激勵。失婚媽媽的故事,激勵與感動現場許多人。因為聽師父說:「菩薩不帶淚幫助眾生」,所以控制自己的感動。
那天的現場,看到許多「菩薩雲集」隱身在人間,幫助者與被幫助者,已看不清是誰在幫助誰,誠如靜思小語「救苦救難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我們來的時候是「空空的來,走的時候也是空空的走,帶的走的只有我們的心識」,所以「當我們去世的時候,所有的頭銜都沒有意義了,只有我們當年做過的好事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