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貧富差距相關新聞

主計處官員︰產業外移中國 擴大貧富差距

自由時報 2010/08/22 04:11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

受僱報酬占GDP比重 降幅大於美日韓

近來台灣經濟表現亮麗,貧富差距卻嚴重惡化,所得分配不均問題引發重視與討論。行政院主計處最新一期「主計月刊」指出,受到勞動全球化及產業大量外移中國的影響,我國受僱報酬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持續下滑,且降幅大於美、日、韓等國,是國內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主因。

今年八月發行的「主計月刊」,刊登主計處官員蔡美娜的文章「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之探討」,文中指出,所得分配是否合理,取決於GDP的初次分配,尤其是受僱報酬及營業盈餘的分配情形,但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受僱報酬占GDP比重逐步下降,公平性問題日漸凸顯。

資本所得 遠優於勞工薪資報酬

我國受僱報酬一向是GDP最大分配項目,一九九○年達到五十一.四%的歷史高峰,但一九九五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二○○七年分別降至四十四.五%及五.七%的新低點,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

文中提到,我國受僱報酬占GDP比重下降的主因,除了全球化效應外,中國、印度及東歐等國家釋出大量勞動人口,使得國內就業面對強大競爭、薪資調升議價空間有限,加上台灣與中國語言相同又兼具地緣之便,產業大量外移,就業人口隨之外流,以致受僱報酬與營業盈餘占GDP比重明顯互為消長,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

經濟表現雖佳 勞工卻是苦哈哈

文中指出,雖然美、日、韓等國,也出現受僱報酬比重下降的情況,但美國擁有知識優勢及技術規格主導權,日、韓面對中國磁吸作用不如我國強烈,因此降幅較為平緩,近年並有回升跡象。

換句話說,我國受僱報酬比重下降的情況相對嚴重,雖然經濟表現亮麗,勞工卻是苦哈哈,導致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因此,文中建議,除了調整產業結構之外,應強化勞工教育訓練與提升技能,建構健全的社會安全網,以提高就業安全感。

貧富差距不只是所得問題

立報 2010/08/23 00:07 社論

上週當許多人正在歡欣慶祝經濟成長率不斷上調,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8.24%,創21年新高;且平均每人GNP為1萬8,565美元, 比去年高出1千多美元,也創下紀錄。但同時主計處公布了去年所得最高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與所得最低20%家庭的差距是6.34倍,若不納入政府推動 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與補助津貼,預估今年差距將擴大至8.22倍;此外,國內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亦升至10.8萬戶,人數超過26.3萬千人,同樣創下 歷史新高。
兩種極端的數據併列,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直言「經濟發展的成果,民眾看得卻到吃不到」,一時之間大家彷彿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似的,開始討論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然而,我們若以資產來看,情況可能更加懸殊,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勞工 做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少,這是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洞見,也是資本主義必然的規律。
無論是真的現在才發現,抑或原本只是假裝看不見,如今面對貧富差距,總統馬英九樂觀的表示,「隨著經濟成長,貧富差距將縮短」,他的推論是:當經濟衰退,慈善捐款少,衝擊最弱勢者的所得,因此貧富差距加大,反之經濟成長,差距即可縮小。這種講法與主計處公佈的數據不合,完全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說詞,不值一駁。
此外,主流經濟學家則是主張調整產業策略,減少「三角貿易」以增加就業,進而改善所得分配。但是,台灣自1995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簡言之,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這並非產業結構的問題,而是產業升級、資本主義成熟後不可避免的現象。
至 於勞工團體要求加薪及對富人課重稅,以縮小貧富差距,這雖然是「對症下藥」,不過仍非治本之道。畢竟貧富之別不只是所得的高低,還包括日常生活的方式及對人生未來的展望,是故,要解決貧富差距之懸殊,應儘量使生活「去資本主義化」,減少民眾對金錢的依賴,國家的財政也應重新配置,如此才能有效的解決貧富差 距問題。

「薪」苦十年全被通膨吃光光

中國時報2010/08/22 02:19 張舒婷/台北報導

近十年來的薪資儘管小幅上漲,但自民國九十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因為通貨膨漲、物價上揚幅度高於薪水增幅,使「薪情」呈現「倒退嚕」狀態,民眾永遠覺得荷包在縮水,實質購買力不增反降。
主計處調升今年GDP成長值至八.二四%,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卻無法為全民分享。最新統計顯示,儘管民眾受雇就業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薪資占GDP比重卻不增反減,二○○七年已降至四四.五%,不僅是史上首次降到四五%以下,也明顯低於美國、日本、南韓等先進國家。
主計處統計發現,由於通膨逐年升溫,企業加薪幅度卻有限,民眾只能看著血汗錢被物價吃掉,尤其全球爆發金融海嘯後,企業裁員、減薪,小老百姓的薪資堪稱「直直落」,近幾個月雖然受惠於景氣好轉,出現微幅成長,但仍與海嘯前有一段落差。
前年受到金融海嘯重創,台灣上班族經常性薪資增幅僅○.二八%,扣除通膨率(三.五二%)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反而呈現三.一三%負成長,同樣刷新歷年來最大減幅紀錄。
主計處「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探討」調查也發現,民眾受雇報酬占GDP比重降至四四.五%,降幅比其他國家嚴重,美國為五五.八%,日本、南韓則分別為五○.八%、四六.一%。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表示,因為工資所得占國民所得的比例持續下降,才出現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只由資本家所嘗,受薪階級卻無法享受的困境。

史上新高!全台153 萬戶入不敷出

自由時報2010/08/23 04:11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台灣貧窮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符合內政部貧窮線的家庭有十.八萬戶,但許多家庭雖未落到貧窮線以下,所得卻是入不敷出,新貧及近貧家庭愈來愈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收入最低二十%家庭(約一五三.八萬戶),可支配所得低於消費支出,平均每戶透支金額暴增至三萬六九七元,創下史上新高。
平均每戶透支暴增至3萬餘元
主計處日前發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國內家庭總戶數七六八.八萬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一一二.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一.九七%,已連續兩年減少,是歷年來僅見。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則是八十八.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二.八五%,同樣連續兩年減少,並創史上最大減幅。
若將國內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平均每一等分代表一五三.八萬戶,去年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有二十八.二萬元,為近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大減七%,減幅遠大於所得較高的家庭。
去年所得最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為一七九萬餘元,較前年僅減少二.四三%;所得次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減少一.八三%。
不過,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去年平均消費支出三十一.三萬元,高於可支配所得二十八.二萬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平均每戶家庭透支三萬六九七元,透支金額創史上新高;二○○二年網路泡沫時期,所得最低二十%家庭透支一萬三○二元,也遠低於去年的三萬餘元。
由於收入減少、支出卻略增,去年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金額只有十八.二萬元,為近十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減少二.六萬元,減幅高達十二.七%,是有史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年。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全台貧富差距飆高

再創新高 全台貧富差距 飆至66倍

 2010/08/19 02:52 謝錦芳/台北報導
台灣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令人怵目驚心。把全國五四六萬多個綜合所得申報戶分為二十等分,二○○八年位於金字塔頂端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五○萬餘元,位於最底層五%的平均所得只有六萬八千餘元,兩者相差六十六倍,再創歷史新高。過去十一年來,貧富差距一路狂飆,毫無減緩的趨勢。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一九九八年,最富有的五%與最窮的五%的平均所得相差卅二倍,十一年後,這項所得差距已擴大至六十六倍,非常驚人。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國內失業率大幅上揚,預估這項所得差距仍會進一步竄升。主計處今日將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由於去年經濟負成長,依學理推論,國內貧富差距將會擴大。全台灣年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大戶有多少人?據財稅資料中心首次曝光的資料顯示,全台有八千五百人年所得千萬元以上,其中台北市就高達四千七百多人,而一河之隔的台北縣只有九百零六人。從繳稅資料的縣市分布,可以發現明顯的城鄉差距。有五成五的富豪全集中在台北市,台北縣市的富豪人數合計囊括全台的六成六,花東等偏遠地區的富豪人數加總起來也只是台北都會區的零頭。據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十一年來(自一九九八至二○○八年)全體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四.六%,若以五等分位來看,最富有的二十%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七%,高於整體平均值,但最窮的二十%的所得則減少二%。十一年來,最底層的窮人所得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進一步減少;這項趨勢顯示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景氣不佳時,貧富差距擴大;景氣好時,貧富差距會縮小嗎?陳添枝指出,景氣差時,弱勢者的工作機會最容易受影響,因此擴大貧富差距;但景氣好時,貧富差距也未必會縮小,主要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走向兩個極端。陳添枝進一步指出,產業的資本密集度增加,高科技公司紛紛擴產投資,但雇用人數增加有限;其次,在全球化影響下,勞工技術的高低落差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需要大量工程師,迄今仍供不應求;但低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因此,改善國內產業結構是政府當務之急。

貧富差距大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2010/08/20 10:01
台灣的貧富差距,就算不看數字,從衣食住行當中,民眾也能感受得到,像是6月份千萬跑車進口,儘管下單到交車要等一年半,還是讓富豪們趨之若鶩,不過台灣有許多人卻騎著三輪車,撿破爛資源回收,一天只能賺個幾百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我們來看看差距有多大。時速從0到100,只用3.4秒不到,這一台鮮紅色的進口跑車,價錢跟外表一樣高貴,要價千萬以上,還沒正式亮相,已經接到了很多富豪的訂單。而這一位82歲的陳老先生,嘴裡一顆牙齒都沒有,每天風雨無阻,騎著他的三輪車,沿街回收紙箱,換算一下,陳老先生一天200,一年的收入就是7萬2,一台千萬名車,陳老先生得不吃不喝,工作將近140年,貧富差距有多大?在看看位在黃金地段的兩個世界,一邊是每坪超過百萬的豪宅,另一邊是屋頂滿是垃圾的老公寓,這樣的生活落差,民眾感受很深刻。台北市的這一頭,不少女性背著名牌包,在信義區逛百貨公司,另一頭台北火車站,流浪漢多到需要動用到警力驅趕,台灣的貧富差距大不大,不用數字,畫面會說話。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參加善緣慈善會之會後感想


馬斯洛說,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就是:「維持生命、安全和穩妥、歸屬和被愛、被尊敬和自我尊敬、還有自我實現」,維持生命聽起來何其容易,似乎是有工作收入就得以維持生命之延續。截至99年第一季依內政部統計處台灣地區共有103,330戶屬於低收入戶,自內政部從民國81 年統計數字43,780戶相較,成長比率高達136%。隨著台灣經濟不斷成長,似乎有愈多的人被社會所遺忘,就在731日跟隨媽媽參加善緣慈善會中區年中聚會,對於作善事似乎又有了一種不同的感受。

 

一直以來台灣社福制度並不完善,隨著經濟發展二極化,愈來愈多難以想像的艱苦人出現,對於視而不見的我們,就像拿一塊破布將瘤物蓋起來,整體社會看似美滿、幸福實則敗絮其內。我們賴以相信的社福制度就像一塊破布並不完善,不僅令我們遮蔽雙眼看不清事實,更會造成最深層之社會問題。立法及執法機關並未完善社工薪資、福利制度,且各地區社工人員負荷案件甚多,近年來新聞不時報導家庭悲劇而不見社工即時處理,亦常有警方和社工單位相互指責的情況,我們豈知每位社工所須背負弱勢家庭的負面壓力,及高度的人身安全風險?就在我們對此類社會新聞漠不關心,或走馬看花的心情下,也漸漸地流失了我們對人真誠的關懷,和忽略本身具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就在參加善緣慈善會後,深刻地感受到善緣慈善會以其中心思想:「募心不募錢、施暖不施憐、隨力並隨緣、行動勝語言、修行在當前」,而推動民間的慈善事業,在現今台灣社福制度無法及時改善,社會底層問題愈趨嚴重之情況下,是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善緣慈善會與台北、台中及高雄社會局長期合作,凡社會局(處)礙於法令限制,致輔導個案每月補助金額尚有缺額的弱勢家庭,皆由社會局(處)主導並介紹給慈善會,善緣慈善會成員則對之輔以金錢及心靈關懷,長期固定時間關懷,將社會力量集中,秉持以家庭關懷家庭的模式,讓關懷戶由心感受到溫暖,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實事上,在協助弱勢家庭的過程中,卻有關懷戶反倒讓我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態度。

 

有一次與媽媽、妹妹一同去關懷一戶因病幾乎全瞎的男主人,他本為家庭經濟支柱,卻因眼疾及醫藥費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關懷過程中,完全聽不到他對眼瞎的抱怨,反倒樂觀面對,努力學習面對漆黑的未來,獨立料理三餐不讓外出工作的老婆擔心。就在媽媽遞給他關懷金錢時,他卻心懷感恩且不好意思地直說謝謝,頓時間心頭一震,這位關懷戶是多麼地樂觀且勇敢面對人生!如果是我,我有辦法如此地勇敢嗎?自從參與善緣慈善會,家人與關懷戶彼此間似乎都多了正向的力量,也因善緣慈善會的成立,讓媽媽從小教導我們人生應秉持感恩且樂觀的心態得以實現。

筆者:妙化  發表日期:2010/8/15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關懷善緣戶之個案分享


    我是善緣慈善會台中縣區的組員,關懷至今已有15個月。這些日子以來,善緣戶的狀況呈現2種型態,有一種是接受關懷後對於人生更積極更有信心的面對,另一種是更依賴且渴望更多的幫助。以下要敘述的這個個案,她的轉變過程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這位善緣戶家住台中,早年父母經濟優渥,她也享受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無奈人生無常,自從結婚後,噩夢從此開始。先是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全然不顧家中生活,竟然還家暴,而這位太太必須靠著粗活維持家計,當時還帶著一位發燒過度而引發小兒麻痺以致半邊顏面神經失調且經過氣切手術的小女兒,年約5.6歲,後來經不起家暴折磨,而申請保護令,終判離婚,她帶著女兒租僅3.4大的房子。

 

    就在今年6月初深夜,小孩氣切管突然脫落而死亡,這位媽媽傷心欲絕,打電話給我求助與哭訴,電話中的她泣不成聲,久久無法終止,由於她日積月累的壓力與痛苦就在此時爆發出來,於是我任由她宣洩,待稍平靜後,我就安慰她說,女兒突然離開雖十分傷痛,但能否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佛菩薩慈悲,因不忍你們母女同受牽纏之苦,所以女兒走的時候毫無痛苦,這也是菩薩給你的關愛與護念,這是你與她的因緣,女兒的身體今生已無法痊癒了,雖然離開了,身體的病苦也沒了,你的擔子也減輕了,代表著你和她都不用再受苦了,希望你能放下,好好安排女兒的後事,用平靜的心情送她去好地方。這位媽媽聽了之後,跟我說:『好』。之後組員們也去關懷與念佛。

 

     過了一個多月後,這位媽媽打電話給我,先是提到在佛衛台看到上法下藏法師講經說法的內容讓她受益良多,苦悶的心情已開朗許多,從此她有些省悟,願化悲慟為力量,用愛來感恩所有幫助過她的人,還告訴我,若今後有任何好的訊息都要知會她,也願意用下半生的生命來回饋社會。我聽了這番話後,內心一陣觸動,我想這是感動吧!!但我隨即收起這份心情,即時歸於理性,因為今後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如果只停留在感動的心情,那關懷的力量將有所侷限。

 

 筆者:妙謙   /  2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