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社會善行報導

關懷老人 不輕言退休

更新日期:2010/12/29
家住台中市東勢區的志工仵叔平,從事志工服務多年,平時總是騎著機車深入和平山區服務老榮民及榮眷,六年多來,風雨無阻,他說能幫助別人就是他最大的快樂。(黃進恭報導)
仵叔平是位熱心志工,在榮民服務處擔任社區服務工作,六年多來,不管颳風下雨,天氣惡劣與否都會深入山區服務更多老人家,還曾因為大雨過後騎機車到和平達觀偏僻山區探訪獨居老榮民生活狀況,不慎滑倒摔落山下受傷,說起這段經歷,仵叔平語氣間顯得雲淡風輕。
(因山路崎嶇 又騎機車 受點小傷 在所難免)
受傷後的他依然深入偏遠山區為獨居山中老榮民提供熱忱服務。騎著機車到偏僻山區和老人家閒話家常,關心他們生活起居。他說今年6月間,一位獨居谷關山區,高齡86歲的蕭姓老榮民,因生病送醫治療。住院期間,仵叔平每天帶著老先生喜愛的熱湯到醫院關懷,也讓老先生感動不已。仵叔平熱愛他的志工生活,他說施比受更有福,雖然騎上四十公里遠的山路探視獨居老人,但仵叔平表不以為苦,認為只要他有能力,絕對會作好服務弱勢民眾工作,不輕言退休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老夫殺病妻悲劇 社福團體關注



老先生殺死久病妻子的悲劇,引起社會關注,更凸顯社會高齡化老人照顧問題;廣義來說,只有兩老,孩子­不在身邊的,也叫做獨居老人,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表示,「兩老」沒人生重病前,的確可以­相互有個照應,但其中一人生病了,就很可能會拖垮另一伴,社會照護系統的介入和家人關­懷注意,可以預防類似的悲劇發生。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社會行善團體報導 ---- 何明德造橋義行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善緣慈善會 99 年度全國聯合會 --- 吹笛即興表演

補釘拖鞋行善印記 貧嬤60年捐千萬



2010/12/24

高雄旗山有一位高齡90歲的寶杏阿嬤,60年下來省吃儉用,在旗山當地不斷捐款、捐土地、捐棺材給需要幫助的人,估計起碼捐了上千萬。其實阿嬤並不是有錢人,助人的錢,都是靠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像是10元拖鞋壞了,她拿針線縫補繼續穿,掃把散掉也會重綁再利用,阿嬤說因為小時候窮苦,因此發願有能力就一定要幫助有需要的人。

寶杏阿嬤:「補了2次了,這雙拖鞋穿3年了。」

10元買的塑膠拖鞋,即使壞了,90歲的寶杏阿嬤仍然捨不得丟,拖鞋的邊緣從頭裂到底,阿嬤只用3條線固定當補釘,還是穿得很高興;還有這根用了十幾年的竹掃把,壞了就拿繩子重綁一次,這些都是她行善的印記。寶杏阿嬤:「我不說謊,1個月6千元花不完。」

阿嬤之所以會這麼省吃儉用,還利用過期日曆紙,點點滴滴記錄生活開支,就是要把錢省下來,幫助需要的人,她說因為小時候很窮,丈夫又早逝,體驗到沒錢的苦,所以發願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救人,她這樣默默行善60年,從土地到棺材都捐過,估計至少上千萬。

寶杏阿嬤:「我上次給妳那2套衣服有穿嗎?」受助人家:「我現在先撿這些(舊衣)來穿。」

去年八八風災,旗山這戶人家房子被水淹,加上男主人過世,留下年幼的子女跟年邁的長輩,也是靠著阿嬤的捐款,並不時提供生活用品,才撐過來的。

一甲子捐了上千萬,90歲的寶杏阿嬤說,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她堅信,現在能夠兒孫滿堂,就是長期善心助人所累積下來的福報。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長照服務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



國內長照服務體系又有重大突破!衛生署已經將攸關失智者權益的「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送到行政院,未來一旦經立法院通過實施,對受照護者的權益將更有保障,另外,為了減輕失能者負擔,在現行長照十年計劃中,也將持續針對重度失能者,每人每月最多提供一萬八千六百元的補助。

危機意識提高兒保通報數增四成



虐待動物,和虐待兒童都不應該。內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通報人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四成多。內政部表示,這並不是代表受虐兒變多了,而是受到今年四月「曹小妹」事件影響,社會危機意識提高,來自學校、醫療單位、警察,甚至是村里幹事,更有警覺了,而如果知情不通報、其實也會受罰。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社助法修正放寬貧窮線 85萬人受惠



立法院會三讀通過社助法修正案,放寬貧窮線、增訂"中低收入戶"的概念、納入補助對象。而按照新法、全國將多出將近59萬人適用,總共有85萬人受惠,從明年七月開始實施。

三偏鄉兒童中.一人經濟弱勢



台灣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孩子們的感受也很深,兒福聯盟調查發現,每兩個偏鄉孩子就有一個人,覺得別人的生活過的比自己好,而有兩成的偏鄉兒童付不起營養午餐、以及註冊費,社福團體希望各界伸出援手。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志工會員心得分享

做善事的初衷-理性與感性

 

天下雜誌第453(998月刊)中有一篇文章-惻隱之心怎麼教?現在有部份的人對於別人的痛苦視如雲煙,連人或者動物的生命亦視之如草芥,對於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的我們,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及市儈的環境下,已逐漸失去體會別人的苦與痛;三字經云「人不學不知義」,生命教育無法在教室中學習,必須於實際生活中體驗,因有體驗而感動,透過眾人的感動及想幫助他人的初衷,進而學習尊重生命的正確態度。

 

然而作善事的熱情亦會隨著時間及環境變化而逐漸減緩,如何永續初衷而不僅是一昧地以民粹想法來作善事,對於助人及被助的人都是雙贏,記得今年10月黑人陳建州(藝人)發起「熱愛生命」公益活動,卻被周刊報導假藉公益而中飽私囊,面對信任危機,主係因未跟捐款人說清楚成本及捐款方式,捐贈人誤以為全數捐款,而藝人陳建州卻反被質疑將公益當成是某種「附加價值」,是為名或為利做的事情,因一時的熱血及助人的感性,而忘卻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我們,最重要的是將助人能力永續下去,以幫助更多的人。

 

從參與善緣慈善會開始,便會與家人和媽媽討論個案及檢討作事方式,最難做的事無非是大眾的事,尤其是面對各式不同的家庭問題,要用柔軟的態度施以理性關懷,及對付出心力的所有人秉持明白、清楚作事,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堅持初衷並以永續發展的態度堅持善緣慈善會宗旨,都是值得學習的事。



筆者 妙化  ~ 991130~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台北市政府關懷弱勢家庭個案記錄影片



片中當事人 林先生因家中遭逢變故,經濟生活也因此陷入困頓,獨立扶養女兒的林先生靠著抓烏龜打零­工賺取微薄的收入。
區公所得知林先生的情況之後,由戴里幹事代表前往家中訪視,透過里幹事的協助,林先生­申請了臺北市低收入戶、以及臺北市政府的好溫馨關懷福利,給予了林家最迫切的緊急救助­,也因為低收入戶的資格,在里幹事及臺北市政府的協助下,林先生已找到一份代賑工的工­作,減輕了家中的經濟負擔,生活也逐漸改善了。

關懷弱勢兒童---給孩子一個希望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培養學生學習參與關懷服務

學生社區服務   幫老人義剪按摩

中央社     日期:2010/11/16 16:00



彰化大慶商工美容科建教班的學生,今天上午到彰化市崇愛養護中心幫老人剪頭髮和按犘。這群學生說,平時都服務一般的客人,這次能幫老人剪頭髮、按摩,是難得的經驗。

大慶商工10名美容科建教班的學生到崇愛養護中心後,先幫養護中心的阿公阿媽剪頭髮,讓老人家看起來立刻年輕好幾歲,再幫阿公阿媽按摩,長者們直呼好舒服,臉上都是滿足的笑容。

就讀美容科建教班三年級的莊羽琪說,平時都是在髮廊幫一般的客人剪頭髮,不然就是在家裡幫爸爸媽媽剪頭髮,這次有機會到養護中心服務,非常開心。

大慶商工公關主任黃天明表示,美容科建教班學生平時一邊在外面的髮廊實習,一邊在學校上課,這次是利用她們在學校上課的機會,從事社區服務。

大慶商工校長呂永德說,學校經常帶領學生從事社區關懷服務活動,學習參與公共事務,同時提升學生關懷生命的同理心,讓人與人之間多一點感動。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長期照顧


長期照顧不能等 台灣人口負債重擔來臨

未來十年內,我們將在街頭遇到一張又一張年老的面孔,但是他們是否還一樣在孤獨的角落獨自面對病痛、憂傷、恐懼?還是能夠有意義地、健康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歲月?當社會大眾都在關懷下一代時,那辛苦大半輩子的上一代,他們的尊嚴、他們的生活誰來照顧?這不再是未來的設想,而是關乎你我切身的現在進行式的問題。您、我的老年將是由我們現在的「決定」來「決定」。


你為什麼要關心「長期照顧」?

50年前的台灣人,平均壽命才50來歲,但是醫療進步的現在,台灣平均壽命已達78.57歲,女性甚至高達81.94歲。反觀出生率卻逐年驟降,根據內政府調查所示,受經濟低迷的衝擊和婦女生育意願降低之故,97全年台灣出生率降至千分之8.2998年更成為全球最低出生率之國家。目前,台灣每七位工作人口扶養一名老人,到了2056年時,只剩下1.4人來照顧一名老人;而每10人當中,只有一名小孩,但每2.6人就有1位老人。這樣下去,台灣的「輪椅」的數量將遠遠超出「學步車」。
不出十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台灣人口總數的14%以上,再過20年便成長到20%,比全世界第一個同時面臨快速老化、少子化雙憂的國家-日本的21年還要快。學者指出,即便我們立即提高出生率,也必須於36年後方得使人口增加。面對出生率逐年下降的社會,台灣人要面臨的不只是自己的老年生活、還有家庭長者的老年生活,更重要的是未來的社會如何負擔龐大的老化嚴重之問題。

著名的社會工作者柏莎.西蒙曾說過:「一個人最後的歲月都會變成一個家庭的危機」,面對人口老化,人口的嚴重外移,家庭結構的改變,「誰來照顧我」是老人家所擔憂,而「誰來照顧我的父母」更是青壯年所擔憂的事情,面對這股無法抵擋浪潮,建構一套支持性的服務系統、建立一個長期照護的中心的迫切性,真的不能再等了。

依據調查,每10位老人就有一位需要有專人長期在旁照顧。但是以目前主流的小家庭來說,經濟上都必須仰賴夫妻雙薪來支撐,一旦家中有長輩罹患重大疾病,整個家庭在人力、財力都拉警報。就如台大護理系教授戴玉慈說:「照顧老人和照顧孩子不同,孩子會漸漸長大,會獨立生活;但父母是更需要你,依賴你!」照顧老病的長輩不僅辛苦,更是一條漫漫長路,隨著年紀的增長只會越來越需要專業的照顧。


關心「長期照顧」幫助了誰?

長期照顧主要是對失能或失智之長者,根據其功能或自我照顧能力的不同,提供之不同程度的照護,讓長輩可以在專業的人員的照顧下,擁有獨立、尊嚴及有品質的銀髮生活。其中共分為居家式、社區式和機構式照護,提供老人家從生活起居所需之協助,到專業的護理的照顧。

當長期照顧網絡能夠完備建立後,不僅能幫助許多罹患慢性病需長期護理之長者和病人,更能減輕家中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也能因應當少子化、高齡化所造成的問題,並提供相關就業機會,繼而讓台灣社會能面對未來超高齡社會來臨的衝擊。

「長期照顧」需要什麼資源?

長期照顧所需資源龐大,除了需要政府相關單位以政策推廣外,也需要民間機構、團體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民眾對此議題的重視與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政府帶頭「全民抗老」下,讓台灣活出「老有所養」與「老人力」的未來。


我如何參與「長期照顧」議題?

關心這個議題,您可以從以下幾項做起:
1)支持政府的長期照顧政策;
2)參與相關社福團體的志工;
3)支持相關社福機構,以及
4)投入長期照顧的專業人員行列…等。

我們深信,「老」不是疾病,而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生命之路。長期照顧機構的成立,不僅讓老人家都能有一個健康、有尊嚴的老年生活,而非「苟延殘喘」地「賴活」,也能藉此扭轉社會上對「老」所賦予的負面意義,能夠更積極地去面對晚年生活。這不單是為未來預備,更是為今天而作;不單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                                                                 
    節錄自yahoo公益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關懷獨居老人



孩子啊!不要放棄我 
                  -獨居老人驟增 貧病交迫境況苦



「乾脆死好了!」住在恆春半島偏遠部落的罹癌阿媽,在重病纏身、尿失禁問題纏繞下,已對生活了無生趣。由於就醫路途遙遠,無親人照料的她已好久沒有去看病!雜亂的環境,加上三餐不繼、無人照顧,讓她的老年生活了無生趣。

你為什麼要關心「獨居老人」?


由於受到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傳統家庭及經濟產生結構變化,導致長者獨居的比例逐年高增,甚至五成以上皆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當老人與親人同住的比例下降時,一旦碰到長者失能無法自理生活、或有發生緊急事故時,在缺乏足夠社會支持系統的情況下,將處於孤立無援的堪憐境界,久而久之在貧病交迫的景況下,長者容易產生抑鬱甚至對生命感到絕望。根據統計,65歲以上年齡層自殺死亡率,已連續16年來高居各年齡層之冠,尤其是經歷過喪偶的獨居長者更是其中的高危險群。


除此之外,隨著M型社會的衝擊,不僅僅威脅到青壯的中產階級人口,更影響到了需要兒女扶養的老人,老人的生活景況也呈現出兩個極端。根據台北市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雄的估計,台灣被棄養的老人,每年正以二千人的數量不斷攀升累積中。而對於青壯人口流失嚴重的偏遠地區來說,情形則更嚴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老人家們,在兒女不養、社會不理、健康不好的狀況之下,連基本需求都無法顧及更遑論對老年生活的規劃。

關心「獨居老人」幫助了誰?

幫助獨居老人,不僅是給予獨居的阿公阿媽即時的援助,更是對於一個無力負擔照顧長輩的家庭最好的支持,進一步地則幫助了社區及國家甚至是自己,去面對老化嚴重及獨居長者照護的問題。又老人的問題是隔代間互惠的問題,越晚去面對,年輕一代的負擔越重。如今除了必須大力推動老人福利政策之實施來幫助貧困獨居的老人們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年長者的智慧轉換成另外一股新的力量。


「獨居老人」需要什麼資源?

獨居老人所需要的照顧則依身心狀況不同,包括:
機構式-護理之家
社區式-老人關懷站
居家式-居家服務
每天的送餐服務及定時的電訪、登門關懷等。不論是健康的老人家還是貧困獨居的長者,都可以在這樣的照顧網絡中得到良好的照護。

對於一些無力負擔安養中心經費獨居老人家們來說,「在地養老」是可以考慮的一種方式。面對老化嚴重的問題,目前台灣一些社福機構已致力以非依賴性的老人社區福利照護為目標,並推動老人在地社區產業之發展,達到老人家自給自足之生活。希望老人家們不僅能夠適得其所,更能發揮自身的「老人力」回饋給社會大眾。

我如何參與「獨居老人」議題?

關心老人家就是關心自己的未來。

只要您願意的話,可以:

捐助相關從事獨居老人關懷的機構
積極參與關懷站老人的志工團隊
在社區主動積極去關懷在地的獨居老人
成立社團定期到獨居老人家探訪與幫助清潔家中環境…..等,只要您願意伸出援手給予即時的關懷,對獨居長輩來說,都是孤獨銀髮歲月中最好的支持與幫助。
                                               ─ 文節錄自yahoo公益 ─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全國各分區99年度聯合會




  間:九十九年十二月十九,週日。
        上午800至下午500
  點:台中市 北屯區 敦化路 敦化公園內「菇野咖啡廳」(見下圖)。
  通:【由一高至台中中清/大雅交流道下,向台中市區方向,沿中清路,至敦化路左轉,約500公尺(剛過「陳平一街」)即可看見左側「敦化公園」(見下圖),菇野義式咖啡 即在公園內(由敦化路進入約走120公尺可看到),附近停車位多到不行!請停車後步行前往。】
  容:
一、師父開示(主題:佛教慈善事業的核心意義與根本原則
二、社福工作提昇課程(由社工人員講授)
三、各分區工作分享(每一分區至少兩組代表發表)
四、會務回顧與未來重點展望(師父)



敦化公園一景
 
菇野咖啡

菇野咖啡會議廳入口

菇野咖啡會議廳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弱勢家庭報導

高二小恩獨力照顧精障母 同學接濟便當 「媽吃飽我再吃」

2010/09/14 03:10   中國時報【楊宗灝/桃園報導】

「如果沒有媽媽,我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流浪!」就讀餐飲科二年級的「小恩」,為了照顧精神障礙生母一度打算放棄學業,在家扶中心協助下,母子兩人勉強棲身在五坪大的房子,但每個月不到六千塊的生活補助,有時連三餐都成問題。

學校同學都知道小恩家庭狀況,有時候還會主動掏腰包接濟便當,為了孝順母親,小恩堅持把飯包帶回家,先讓媽媽吃飽,自己再胡亂扒兩口充飢。「有時看到母親餓整天,心裡實在有股休學打工衝動,好讓她能過好日子。」小恩紅著眼眶說。

目前就讀高二餐飲科的小恩,原本與母親居住在後山花蓮。孰料生父無故離家,讓外公、外婆很不諒解,從此更斷絕往來。小恩的母親在生活、親情雙重打擊下,多年前竟罹患精神分裂症,被迫搬至桃園打零工過活。

小恩說,剛開始時母親的病情很不穩定,尤其想起父親不告而別,更會發狂的胡亂罵人,到後來根本沒有人敢接近她。儘管如此,媽媽卻堅持自己一定要完成學業,有時還會外出拾荒貼補家用。

桃園家扶中心獲悉小恩狀況,主動提出協助,無奈每個月不到六千塊的生活補助,就連繳房租都有問題。志工表示,小恩暑假為了照顧媽媽,甚至放棄參加丙級廚師證照會考,孝順之心令人動容。

「我不會放棄學業,只是看著母親病情加劇,總覺得自己很不孝。」小恩說,專業精神病院評估,小恩媽媽須住院治療,不過母子倆連生活費都成問題,更遑論負擔龐大醫療費用,只能靠每個月定期服藥抑制病況。

小恩未來希望能考取餐飲學院,半工半讀籌措母親醫療所需開銷。「或許這只是個夢,卻是我跟媽媽最真實願望。」小恩說。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社會善行報導


周潤發看透人生 身後捐99%財產

2010/09/13   自由時報   林南谷報導

「發哥」周潤發傳出看透生死,聲稱死後將捐出99%財產回饋社會,他說:「我什麼都不想帶走。」據傳他的妻子陳薈蓮也支持發哥做法,一旦發哥實現他的諾言,以他現在的資產來估算,他將會捐出超過34億元的財產。

家財萬貫 生活平民化

根據香港媒體調查,周潤發在華人影壇走紅37年,累積超過35億元資產,他雖然家財萬貫,生活卻相當平民化,連出門都以大眾 運輸工具代步,日前就有民眾目擊他獨自搭乘公車,當時發哥戴著鴨舌帽,灰白的鬍鬚散布在嘴唇邊,他眼睛望著前方,默默不語。

發願捐產 什麼都不想帶走

昨天更有港媒報導,指稱周潤發去年在中國內蒙古拍片時,透露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身外物,他並當眾聲稱,要把99%的財產捐出來回饋社會,「我什麼都不想帶走,因為所有錢都不是我的,只是我賺回來的,並不代表我要永遠擁有。」

和妻子陳薈蓮達成共識

發哥坦言:「如果我死了,希望能將財產捐做公益,臨走時什麼都不想帶走。」由於周潤發膝下無子,據傳他和妻子陳薈蓮已經達成共識,將會捐出財產回饋社會;若以媒體調查他累積了35億家產,等於他將捐出超過34億元,作法令人欽佩。

 

怕父挨餓拾荒誤觸法 孝感動警

中國時報 2010/09/14 03:10 張朝欣/雲林報導

孝子當竊賊,員警也感動!家住北港患有輕度精神障礙的四十七歲黃姓男子,今年農曆年前後,為了買一些豐盛飯菜給八十二歲的失智老父享用,三度竊取北港清潔隊的廢棄電池,派出所將他逮捕後,發現犯行背後隱藏的孝心,不僅主動向檢察官爭取緩刑,員警也常買生活物資濟助黃家。

黃某的弟弟罹患小兒麻痺症,日前因肺癌病逝,全家連三、四萬元的骨灰罈與塔位錢都湊不出來,北港派出所與警友會,合力捐助三萬三千元給黃家應急;不善言詞的黃某,當場感動地說「以前會怕警察,現在覺得警察是大好人」。

領有殘胞手冊的黃某,在家排行老二,大哥長年在北部,為了照顧智障的兒女,無法經常回家;弟弟與弟媳,生前為了生計,都在南部工作,家裡經常只有黃與高齡八十二歲的失智老父相依為命。

兩人住在僅十坪大的低矮平房內,由於屋子過於破舊,門前低窪處又經常積水成塘,慈濟還曾主動幫黃家修屋填地;黃父平日不是呆坐在椅子上,就是突然跑掉失蹤,所幸都被鄰居及時找回,沒有釀成意外。黃某因為輕度精障無法工作,只能靠四處去撿資源回收物,及低收入戶補助維生。

今年農曆年前後,黃某見北港清潔隊裡堆放了許多廢棄電池,以為可以隨意撿拾,便拿了一些廢棄電池去變賣,所得一千元全拿去買東西給父親吃,沒想到幾天後警方便找上門,告知他犯了竊盜罪,將他移送法辦。

檢察官認為黃患有精神疾病,且事後深有悔意,因而給予緩刑機會;承辦員警許恆銘與呂世雄也發現,黃家境清寒,父親的醫療費用,更讓他有一頓沒一頓,生活過的很辛苦。

不過黃某非常孝順,只要有時間便去收集資源回收物品,賣得的一、二百元,都拿去買食物幫父親加菜,兩員警感動之餘,馬上買一大堆白米、罐頭、餅乾,對他說「要吃飽一點,你的父親還要靠你照顧」。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分配不均 人民貧富差距飆升

記者王孟倫/特稿  2010/09/12 04:11    

 自由

主計處預估台灣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將超過八%、是二十一年來新高紀錄,但民眾卻無法感受經濟有如此強勁成長;這是因為我國產業大舉外移,海外生產比重不斷創下新高,不僅使薪資成長與就業機會無法提升,經濟成長果實更是分配不均、導致國內貧富差距飆升。

由於工資便宜、語言文化相通等因素,讓台灣企業大舉將生產基地外移至中國,也形成所謂的「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之三角貿易模式;雖然,三角貿易對GDP成長率有所貢獻,但這對國內薪資成長與就業機會來說,卻是毫無助益,而國內民間投資也無法增加。

若從三角貿易狀況來看,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例已經從二○○○年的十三%,升高到今年六月的五十%。即使電子業外銷訂單大舉湧入,但在三角貿易如此快速成長下,對內需卻一點幫助也沒有,尤其,非電子相關產業也無法同步受惠。


換言之,當民眾看到GDP成長率創新高之際,可先別高興得太早。如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日前所言,以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雖然有助於GDP成長,但長期下來,恐將使國內經濟成長,與所得成長脫節,「讓經濟成長果實,民眾看得到而吃不到」。此外,產業外移與海外生產問題,造成的另一個後遺症是「貧富差距惡化」﹔由於經濟果實分配不均,讓少數企業財團得利,財富不斷集中在少數人身上,這也是在亮麗的經濟成長數據背後,國內貧富差距反而創下新高紀錄之重要原因。當就業問題未有效控制,整體薪資仍停滯,個人的經濟生活並不會有實質好轉,即使經濟數據有大幅成長,也無法平息社會不滿聲浪與民怨的持續擴大。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貧富差距相關新聞

主計處官員︰產業外移中國 擴大貧富差距

自由時報 2010/08/22 04:11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

受僱報酬占GDP比重 降幅大於美日韓

近來台灣經濟表現亮麗,貧富差距卻嚴重惡化,所得分配不均問題引發重視與討論。行政院主計處最新一期「主計月刊」指出,受到勞動全球化及產業大量外移中國的影響,我國受僱報酬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持續下滑,且降幅大於美、日、韓等國,是國內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主因。

今年八月發行的「主計月刊」,刊登主計處官員蔡美娜的文章「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之探討」,文中指出,所得分配是否合理,取決於GDP的初次分配,尤其是受僱報酬及營業盈餘的分配情形,但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受僱報酬占GDP比重逐步下降,公平性問題日漸凸顯。

資本所得 遠優於勞工薪資報酬

我國受僱報酬一向是GDP最大分配項目,一九九○年達到五十一.四%的歷史高峰,但一九九五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二○○七年分別降至四十四.五%及五.七%的新低點,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

文中提到,我國受僱報酬占GDP比重下降的主因,除了全球化效應外,中國、印度及東歐等國家釋出大量勞動人口,使得國內就業面對強大競爭、薪資調升議價空間有限,加上台灣與中國語言相同又兼具地緣之便,產業大量外移,就業人口隨之外流,以致受僱報酬與營業盈餘占GDP比重明顯互為消長,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

經濟表現雖佳 勞工卻是苦哈哈

文中指出,雖然美、日、韓等國,也出現受僱報酬比重下降的情況,但美國擁有知識優勢及技術規格主導權,日、韓面對中國磁吸作用不如我國強烈,因此降幅較為平緩,近年並有回升跡象。

換句話說,我國受僱報酬比重下降的情況相對嚴重,雖然經濟表現亮麗,勞工卻是苦哈哈,導致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因此,文中建議,除了調整產業結構之外,應強化勞工教育訓練與提升技能,建構健全的社會安全網,以提高就業安全感。

貧富差距不只是所得問題

立報 2010/08/23 00:07 社論

上週當許多人正在歡欣慶祝經濟成長率不斷上調,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8.24%,創21年新高;且平均每人GNP為1萬8,565美元, 比去年高出1千多美元,也創下紀錄。但同時主計處公布了去年所得最高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與所得最低20%家庭的差距是6.34倍,若不納入政府推動 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與補助津貼,預估今年差距將擴大至8.22倍;此外,國內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亦升至10.8萬戶,人數超過26.3萬千人,同樣創下 歷史新高。
兩種極端的數據併列,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直言「經濟發展的成果,民眾看得卻到吃不到」,一時之間大家彷彿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似的,開始討論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然而,我們若以資產來看,情況可能更加懸殊,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勞工 做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少,這是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洞見,也是資本主義必然的規律。
無論是真的現在才發現,抑或原本只是假裝看不見,如今面對貧富差距,總統馬英九樂觀的表示,「隨著經濟成長,貧富差距將縮短」,他的推論是:當經濟衰退,慈善捐款少,衝擊最弱勢者的所得,因此貧富差距加大,反之經濟成長,差距即可縮小。這種講法與主計處公佈的數據不合,完全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說詞,不值一駁。
此外,主流經濟學家則是主張調整產業策略,減少「三角貿易」以增加就業,進而改善所得分配。但是,台灣自1995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簡言之,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這並非產業結構的問題,而是產業升級、資本主義成熟後不可避免的現象。
至 於勞工團體要求加薪及對富人課重稅,以縮小貧富差距,這雖然是「對症下藥」,不過仍非治本之道。畢竟貧富之別不只是所得的高低,還包括日常生活的方式及對人生未來的展望,是故,要解決貧富差距之懸殊,應儘量使生活「去資本主義化」,減少民眾對金錢的依賴,國家的財政也應重新配置,如此才能有效的解決貧富差 距問題。

「薪」苦十年全被通膨吃光光

中國時報2010/08/22 02:19 張舒婷/台北報導

近十年來的薪資儘管小幅上漲,但自民國九十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因為通貨膨漲、物價上揚幅度高於薪水增幅,使「薪情」呈現「倒退嚕」狀態,民眾永遠覺得荷包在縮水,實質購買力不增反降。
主計處調升今年GDP成長值至八.二四%,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卻無法為全民分享。最新統計顯示,儘管民眾受雇就業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薪資占GDP比重卻不增反減,二○○七年已降至四四.五%,不僅是史上首次降到四五%以下,也明顯低於美國、日本、南韓等先進國家。
主計處統計發現,由於通膨逐年升溫,企業加薪幅度卻有限,民眾只能看著血汗錢被物價吃掉,尤其全球爆發金融海嘯後,企業裁員、減薪,小老百姓的薪資堪稱「直直落」,近幾個月雖然受惠於景氣好轉,出現微幅成長,但仍與海嘯前有一段落差。
前年受到金融海嘯重創,台灣上班族經常性薪資增幅僅○.二八%,扣除通膨率(三.五二%)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反而呈現三.一三%負成長,同樣刷新歷年來最大減幅紀錄。
主計處「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探討」調查也發現,民眾受雇報酬占GDP比重降至四四.五%,降幅比其他國家嚴重,美國為五五.八%,日本、南韓則分別為五○.八%、四六.一%。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表示,因為工資所得占國民所得的比例持續下降,才出現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只由資本家所嘗,受薪階級卻無法享受的困境。

史上新高!全台153 萬戶入不敷出

自由時報2010/08/23 04:11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台灣貧窮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符合內政部貧窮線的家庭有十.八萬戶,但許多家庭雖未落到貧窮線以下,所得卻是入不敷出,新貧及近貧家庭愈來愈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收入最低二十%家庭(約一五三.八萬戶),可支配所得低於消費支出,平均每戶透支金額暴增至三萬六九七元,創下史上新高。
平均每戶透支暴增至3萬餘元
主計處日前發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國內家庭總戶數七六八.八萬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一一二.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一.九七%,已連續兩年減少,是歷年來僅見。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則是八十八.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二.八五%,同樣連續兩年減少,並創史上最大減幅。
若將國內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平均每一等分代表一五三.八萬戶,去年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有二十八.二萬元,為近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大減七%,減幅遠大於所得較高的家庭。
去年所得最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為一七九萬餘元,較前年僅減少二.四三%;所得次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減少一.八三%。
不過,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去年平均消費支出三十一.三萬元,高於可支配所得二十八.二萬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平均每戶家庭透支三萬六九七元,透支金額創史上新高;二○○二年網路泡沫時期,所得最低二十%家庭透支一萬三○二元,也遠低於去年的三萬餘元。
由於收入減少、支出卻略增,去年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金額只有十八.二萬元,為近十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減少二.六萬元,減幅高達十二.七%,是有史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年。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全台貧富差距飆高

再創新高 全台貧富差距 飆至66倍

 2010/08/19 02:52 謝錦芳/台北報導
台灣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令人怵目驚心。把全國五四六萬多個綜合所得申報戶分為二十等分,二○○八年位於金字塔頂端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五○萬餘元,位於最底層五%的平均所得只有六萬八千餘元,兩者相差六十六倍,再創歷史新高。過去十一年來,貧富差距一路狂飆,毫無減緩的趨勢。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一九九八年,最富有的五%與最窮的五%的平均所得相差卅二倍,十一年後,這項所得差距已擴大至六十六倍,非常驚人。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國內失業率大幅上揚,預估這項所得差距仍會進一步竄升。主計處今日將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由於去年經濟負成長,依學理推論,國內貧富差距將會擴大。全台灣年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大戶有多少人?據財稅資料中心首次曝光的資料顯示,全台有八千五百人年所得千萬元以上,其中台北市就高達四千七百多人,而一河之隔的台北縣只有九百零六人。從繳稅資料的縣市分布,可以發現明顯的城鄉差距。有五成五的富豪全集中在台北市,台北縣市的富豪人數合計囊括全台的六成六,花東等偏遠地區的富豪人數加總起來也只是台北都會區的零頭。據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十一年來(自一九九八至二○○八年)全體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四.六%,若以五等分位來看,最富有的二十%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七%,高於整體平均值,但最窮的二十%的所得則減少二%。十一年來,最底層的窮人所得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進一步減少;這項趨勢顯示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景氣不佳時,貧富差距擴大;景氣好時,貧富差距會縮小嗎?陳添枝指出,景氣差時,弱勢者的工作機會最容易受影響,因此擴大貧富差距;但景氣好時,貧富差距也未必會縮小,主要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走向兩個極端。陳添枝進一步指出,產業的資本密集度增加,高科技公司紛紛擴產投資,但雇用人數增加有限;其次,在全球化影響下,勞工技術的高低落差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需要大量工程師,迄今仍供不應求;但低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因此,改善國內產業結構是政府當務之急。

貧富差距大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2010/08/20 10:01
台灣的貧富差距,就算不看數字,從衣食住行當中,民眾也能感受得到,像是6月份千萬跑車進口,儘管下單到交車要等一年半,還是讓富豪們趨之若鶩,不過台灣有許多人卻騎著三輪車,撿破爛資源回收,一天只能賺個幾百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我們來看看差距有多大。時速從0到100,只用3.4秒不到,這一台鮮紅色的進口跑車,價錢跟外表一樣高貴,要價千萬以上,還沒正式亮相,已經接到了很多富豪的訂單。而這一位82歲的陳老先生,嘴裡一顆牙齒都沒有,每天風雨無阻,騎著他的三輪車,沿街回收紙箱,換算一下,陳老先生一天200,一年的收入就是7萬2,一台千萬名車,陳老先生得不吃不喝,工作將近140年,貧富差距有多大?在看看位在黃金地段的兩個世界,一邊是每坪超過百萬的豪宅,另一邊是屋頂滿是垃圾的老公寓,這樣的生活落差,民眾感受很深刻。台北市的這一頭,不少女性背著名牌包,在信義區逛百貨公司,另一頭台北火車站,流浪漢多到需要動用到警力驅趕,台灣的貧富差距大不大,不用數字,畫面會說話。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參加善緣慈善會之會後感想


馬斯洛說,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基本需要,就是:「維持生命、安全和穩妥、歸屬和被愛、被尊敬和自我尊敬、還有自我實現」,維持生命聽起來何其容易,似乎是有工作收入就得以維持生命之延續。截至99年第一季依內政部統計處台灣地區共有103,330戶屬於低收入戶,自內政部從民國81 年統計數字43,780戶相較,成長比率高達136%。隨著台灣經濟不斷成長,似乎有愈多的人被社會所遺忘,就在731日跟隨媽媽參加善緣慈善會中區年中聚會,對於作善事似乎又有了一種不同的感受。

 

一直以來台灣社福制度並不完善,隨著經濟發展二極化,愈來愈多難以想像的艱苦人出現,對於視而不見的我們,就像拿一塊破布將瘤物蓋起來,整體社會看似美滿、幸福實則敗絮其內。我們賴以相信的社福制度就像一塊破布並不完善,不僅令我們遮蔽雙眼看不清事實,更會造成最深層之社會問題。立法及執法機關並未完善社工薪資、福利制度,且各地區社工人員負荷案件甚多,近年來新聞不時報導家庭悲劇而不見社工即時處理,亦常有警方和社工單位相互指責的情況,我們豈知每位社工所須背負弱勢家庭的負面壓力,及高度的人身安全風險?就在我們對此類社會新聞漠不關心,或走馬看花的心情下,也漸漸地流失了我們對人真誠的關懷,和忽略本身具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就在參加善緣慈善會後,深刻地感受到善緣慈善會以其中心思想:「募心不募錢、施暖不施憐、隨力並隨緣、行動勝語言、修行在當前」,而推動民間的慈善事業,在現今台灣社福制度無法及時改善,社會底層問題愈趨嚴重之情況下,是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善緣慈善會與台北、台中及高雄社會局長期合作,凡社會局(處)礙於法令限制,致輔導個案每月補助金額尚有缺額的弱勢家庭,皆由社會局(處)主導並介紹給慈善會,善緣慈善會成員則對之輔以金錢及心靈關懷,長期固定時間關懷,將社會力量集中,秉持以家庭關懷家庭的模式,讓關懷戶由心感受到溫暖,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實事上,在協助弱勢家庭的過程中,卻有關懷戶反倒讓我感受到不同的人生態度。

 

有一次與媽媽、妹妹一同去關懷一戶因病幾乎全瞎的男主人,他本為家庭經濟支柱,卻因眼疾及醫藥費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關懷過程中,完全聽不到他對眼瞎的抱怨,反倒樂觀面對,努力學習面對漆黑的未來,獨立料理三餐不讓外出工作的老婆擔心。就在媽媽遞給他關懷金錢時,他卻心懷感恩且不好意思地直說謝謝,頓時間心頭一震,這位關懷戶是多麼地樂觀且勇敢面對人生!如果是我,我有辦法如此地勇敢嗎?自從參與善緣慈善會,家人與關懷戶彼此間似乎都多了正向的力量,也因善緣慈善會的成立,讓媽媽從小教導我們人生應秉持感恩且樂觀的心態得以實現。

筆者:妙化  發表日期:2010/8/15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關懷善緣戶之個案分享


    我是善緣慈善會台中縣區的組員,關懷至今已有15個月。這些日子以來,善緣戶的狀況呈現2種型態,有一種是接受關懷後對於人生更積極更有信心的面對,另一種是更依賴且渴望更多的幫助。以下要敘述的這個個案,她的轉變過程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這位善緣戶家住台中,早年父母經濟優渥,她也享受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無奈人生無常,自從結婚後,噩夢從此開始。先是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全然不顧家中生活,竟然還家暴,而這位太太必須靠著粗活維持家計,當時還帶著一位發燒過度而引發小兒麻痺以致半邊顏面神經失調且經過氣切手術的小女兒,年約5.6歲,後來經不起家暴折磨,而申請保護令,終判離婚,她帶著女兒租僅3.4大的房子。

 

    就在今年6月初深夜,小孩氣切管突然脫落而死亡,這位媽媽傷心欲絕,打電話給我求助與哭訴,電話中的她泣不成聲,久久無法終止,由於她日積月累的壓力與痛苦就在此時爆發出來,於是我任由她宣洩,待稍平靜後,我就安慰她說,女兒突然離開雖十分傷痛,但能否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佛菩薩慈悲,因不忍你們母女同受牽纏之苦,所以女兒走的時候毫無痛苦,這也是菩薩給你的關愛與護念,這是你與她的因緣,女兒的身體今生已無法痊癒了,雖然離開了,身體的病苦也沒了,你的擔子也減輕了,代表著你和她都不用再受苦了,希望你能放下,好好安排女兒的後事,用平靜的心情送她去好地方。這位媽媽聽了之後,跟我說:『好』。之後組員們也去關懷與念佛。

 

     過了一個多月後,這位媽媽打電話給我,先是提到在佛衛台看到上法下藏法師講經說法的內容讓她受益良多,苦悶的心情已開朗許多,從此她有些省悟,願化悲慟為力量,用愛來感恩所有幫助過她的人,還告訴我,若今後有任何好的訊息都要知會她,也願意用下半生的生命來回饋社會。我聽了這番話後,內心一陣觸動,我想這是感動吧!!但我隨即收起這份心情,即時歸於理性,因為今後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如果只停留在感動的心情,那關懷的力量將有所侷限。

 

 筆者:妙謙   /  2010/8/4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善緣慈善會高雄分會 99年度 年中個案會議

善緣慈善會之鳳山區弱勢家庭關懷案個案會議

主題個案服務經驗與感想之交流,與個案服務效益評估。

 

二、參加對象師父、善緣慈善會高雄區關懷員、高雄縣社會處督導暨社工員等人員

 

三、時間:9981(星期日)上午900-下午200

 

四、地點高雄縣政府社會處鳳山社福中心3(鳳山市曹公路12號後棟),電話:07-7402042 /7419713 /7427247

 

五、聯絡人:林能雄  /  電話:0939-377315

 

六、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人員


0900


報到


 


09000920


法師開示


釋法藏法師


09201020


自在的陪伴者經驗談


全體關懷員和社工員


10201030


休息


 


10301100


個案討論


全體關懷員和社工員


11001300


午餐與午休時間


 


13001330


臨時動議


 


13301400


法師開示


釋法藏法師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善緣慈善會 台中區二處分會 年中聚會公告

活動日期:民國99年7月31日 ( 星期六 )

活動時間: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

活動地址:台中市綏遠路二段150號7樓

台中區聯絡人及電話:

台中市區:滕妙律 / 電話:0934149906
台中縣區:張妙謙 / 電話:0919303950

參加人員:會員志工及有興趣欲了解或加入志工行列的人士。

活動內容:

                    1. 師父開示
                    2. 會員與師父聚餐
                    3. 會務討論
                    4. 心得分享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高雄區弱勢家庭關懷個案檢討會議 / 2009年11月21日 (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