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陳光標: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中央社 日期:2011/01/29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29日電)中國富商陳光標高調來台捐款,引發兩極評價;他今天在南投縣的捐款慈善活動中主動談到財富觀時說,富人千萬不要做財富的守財奴,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陳光標在南投除捐出300個新台幣1萬元的紅包給弱勢邊緣戶,也允諾捐1500萬元給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基金會作為少年家園建園基金,關懷行為偏差少年。

陳光標致詞表示,他把財富比喻成水,如果有一杯水,就自己用;如果有一桶水的時候,可以存在家中;但如果有一條河,就應該和他人共同分享。

他說,錢財如糞土,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生活在人人尊重的慈善事業中,比孤獨將死的守財奴光榮而偉大。

陳光標表示,他在大陸不算最有錢的人,但是談到捐錢「我是第一」,他心裡面常懷1顆感恩的心,感恩政府好的政策、感謝員工辛勤的工作,才能成就每1個富人,所以富人千萬不要做財富的守財奴,千萬不能在巨富中死去,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陳光標說,他公開說過多次,當他將死時,會把全部的家產捐給老百姓,且一定會做到。

他表示,每次行善都會帶著兒子,目的是讓他從小學習愛心,每個企業家應留給後代子孫精神和榜樣而不是財富。

陳光標說,慈善是不分國界、黨派、民族、信仰、多少與大小,富人捐10幾億元與普通民眾捐1塊錢的價值與意義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可做慈善,人家做好事,給點掌聲、微笑,也是在做慈善、做愛心。

陳光標一行人中午在竹山鎮1家餐廳用餐後,轉往以出借土地公發財金聞名的竹山紫南宮參拜,還參觀號稱五星級的紫南宮公廁。

在短暫的參訪過程,部分信徒趨前與陳光標握手,希望能因而帶來財富,他均熱絡回應。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急難家庭救助計畫

急難家庭議題是什麼?

近年來,因為台灣產業結構快速變遷,產業大量外移,導致台灣失業率不斷上升。一般受薪階級的收入原地踏步,可是日常生活的花費卻不斷上漲,子女教育與養育成本更令人咋舌,導致愈來愈多受薪階級自認是「近貧階級」,如果因就業不穩定乃至於失業,甚至會落入「新貧階級」。中產階級的崩落,使得台灣已進入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懸殊。
此時,若遇到主要經濟來源者或是家屬發生意外、受傷、重病、死亡等重大事件,然而這些家庭卻大多不符合目前社會救助法規定的補助標準,無法獲得公部門福利系統及時支持,導致生計陷入絕境,所謂的「急難家庭」就此形成了,這些家庭急需社會幫忙,有時,若無法適時伸出援手,甚至可能導致一個家庭集體走上絕路的慘劇,變成社會版上的頭條新聞。這樣的情形,在M型化的社會中時時可見。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急難家庭?

目前台灣尚未建構強而有力的社會安全網絡,在公部門福利政策力有未逮之時,還是需要依靠社會大眾建立起互助的網絡;透過這個網絡,使得財富能夠重新分配,使有能力的人可以幫助需要的人,讓需要的人可以在關鍵時刻使用這個資源、接收到這些資源。藉著你、我的關心,使我們的社會達到某個程度的安定。

急難家庭救助計畫幫助了那些人?

急難家庭救助計畫關心的對象,以六個月內發生急難事件的家庭為主,這些家庭因主要負擔家計者,或家屬遭受到嚴重傷害、重病、死亡或失去工作能力等意外,造成生活困境,無法負擔醫藥費、喪葬費,急需救助者。

急難家庭需要什麼資源?

急難家庭的救助在於救急不救窮。在這個救助的網絡中,除了要提供及時的急難救助金,讓急難家庭解決燃眉之急,讓全家人得以溫飽之外,還有藉著受訓的志工透過探訪等方式,陪伴他們一家人走過人生的谷底階段,當然,這些志工們也會協助他們取得公部門救助資源,同時適時提供各界的就業機會等,共同幫助急難家庭再出發。

也因此,協助急難家庭之虞,社福機關需要物資、現金等實質上的捐贈,當然,也需要相關類型的志工參與該行列,同時,需要社會大眾施以關懷的心來看待他們,協助急難家庭度過難關。

社會大眾如何參與或協助急難家庭?

要幫助急難家庭其實很簡單,就算沒有金錢上的援助,仍然可以幫助他們!只要平日做好敦親睦鄰的工作,留心週遭的親友、鄰居情況,若發現或遇到遭遇急難的家庭時,能夠及時的給予關懷與幫助,帶動同社區居民一同關心急難家庭,形成社區關懷網絡,就能減少悲劇的發生,這些可不是捐款就可以做得到呢。
當然,還是要藉著捐款、擔任志工,以此支持社服機構等方式,才能有效地的幫助急難家庭。 2010/12/1 yahoo公益

認識兒童三餐不穩定現象,關懷受飢兒~

除了失親兒問題值得重視外,有些孩子雖然有爸爸媽媽,但是,他們卻因為家中貧窮,家長們無力或疏於照顧,導致三餐飲食不穩定。
「我最喜歡吃哥哥煮的稀飯了!」就讀國小的小良害羞地跟社工姐姐說,國中剛畢業的哥哥在一旁驕傲地說:「稀飯可是我的拿手菜!」。因為爸媽分別患有輕度與重度精神疾病,小良的哥哥必須照料小良與妹妹的三餐,全家靠著平日撿拾資源回收物的微薄收入過活,最常吃的,就是稀飯和泡麵了,三個未成年的孩子總是有一餐沒一餐的過日子,甚至經常餓著肚子上學。
 


「受飢兒」議題是什麼?
 

你知道「受飢兒」是什麼嗎?這泛指家中因貧窮,家長無力照顧或疏於照顧,導致三餐不穩定的孩子。
 

受飢兒的議題主要是希望讓民眾關心這群國家未來的棟樑,這些孩子因為無法達到成長過程所需的能量與營養,經常產生發育不良的影響,使他們在課業學習、學業成績、體能、自信心等方面,往往不如三餐正常的孩子。
 


你為什麼要關心「受飢兒」?
 

根據內政部統計,
99年第三季約有11萬戶的低收入戶家庭,已是歷史新高紀錄,但其人口數僅占總人口數的1%,因為貧窮補助較嚴苛,常見實際經濟狀況貧困的家庭,礙於家戶人口計算,或持有不具經濟效益的土地、不動產等,無法通過低收入戶審查,這樣的家庭是瀕臨貧窮邊緣的家庭。

不論上述哪一種情況,家境越貧窮,孩子三餐不穩定的狀況就越嚴重,因為最容易節省的開支,便是減少食物的開銷,所以這些孩子的家庭總是為三餐發愁,甚至在月底時更容易陷入飢餓的困境。

總是三餐不穩定的孩子,常常只是食用單一或廉價的食
物,導致營養不平衡,對正處發育年齡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將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為沒有足夠的體力與精神面對課堂學習,在課業學習上受飢兒相對缺乏精力,專注力也不足,總要花費更多努力才能在學業上趕上一般孩子。

因為沒東西吃被同學取笑,或是身材瘦弱被同學欺負的孩子,不僅較自卑也較沒有信心,導致孩子害怕上學,或總是無法敞開心胸交友,在人際關係學習上較一般孩子辛苦。


「受飢兒」議題幫助了誰?
 

社福機構發現,兒童三餐不穩定的現象逐年增加,基本上,受飢兒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照顧者對孩子照顧的完善程度低落。

如同小良的父母患有輕度或重度精神疾病,有時甚至需要孩子的照料,因此孩子們只能自行打理三餐。試想一個國中剛畢業的孩子,又怎能同時照顧好父母與年幼的弟妹呢?而孩子們因為時常挨餓,穿著也比較不乾淨,容易受同學排擠,自信心相對不足。

而照顧意願則是指主要照顧者有沒有照顧孩子的意願,會不會忽視孩子的需求,或是漠視自己照顧孩子的責任,例如離家、疏忽等因素,都會導致孩子時常餓肚子。

其實,家境貧窮的孩子,只要照顧者有能力與意願照顧孩子,就不會造成嚴重的挨餓狀況。

最近新聞報導,有一位台東市的單親媽媽為了獨自扶養三個兒子,一度窮到背著孩子撿拾資源回收,但她善用撿來的二手電腦,在網路上找尋各種好康資訊,也運用許多省錢妙招,儘管月收入不到一萬元,卻能以每天三餐平均
79元的花費,讓孩子們溫飽。

關心受飢兒議題,將可適時讓這群孩子得到溫暖及照顧,讓他們免於面臨受飢的窘境。


受飢兒需要什麼資源? 

1.
每日正常食用三餐:特別是早餐,因為早餐有助於在一天的開始,提供人體所需的熱能,兒童正值發育階段,活動量也大,絕對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熱能與營養素,早餐就顯得更重要了;若是缺乏早餐,兒童攝取的熱能與蛋白質將無法滿足身體需求,上課時就容易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孩子的情緒與課業學習。

2.
營養補給品:提供孩子們可自行料理食用的營養食品,如麥片、健康口糧、奶粉、肉鬆等,讓孩子們在平日、晚間或假日感到飢餓時,在無法馬上吃正餐的同時,先補充營養的食物。

3.
家人與師長們的關心:這些孩子成長階段遇到的成人,如家人與師長等,若能給予足夠的關懷,將能讓孩子感受溫暖,更有力量面對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如何參與、協助「受飢兒」? 

1.
多關懷鼓勵:一個小小的鼓勵與祝福,就可以給予孩子面對困境的勇氣,只要大家多關懷身邊需要幫助的受飢兒童,將讓孩子心中充滿力量。 

2.
通報:如發現有需要協助的孩子,請通報世界和平會等相關社福機構。 

3.
捐款與捐贈食品物資:也歡迎社會大眾能捐助善款,作為孩子早餐與營養食品的經費,也可直接捐贈物資,如奶粉、麥片、肉鬆、營養口糧、蘇打餅乾等。 2011/1/27 yahoo公益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20101219 善緣全國聯合會活動照片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59歲小腦萎縮農夫跪著種菜 捐款弱勢

日期:2011/01/23 08:05  中廣新聞網

花蓮一名59歲的農夫(楊文港),在8歲時高燒不退,沒錢看病延誤就醫,併發小腦萎縮症,從此失去平衡,走路不穩常跌倒,雖然一生飽受痛苦,仍然不向命運低頭,每天跪在田裡種菜、種花,寒流期間照樣下田,雖然身障貧困,還是經常捐錢幫助弱勢團體。

59歲的阿港伯之前還能搖搖擺擺的走路,但是最近一年,小腦萎縮症狀越來越嚴重,已經需要依賴助行器才能行走了,但是他還是一大清早照樣下田,就算寒流來襲,也跪在田裡鋤草、種菜、種花,堅強的身影讓人動容!

楊文港說:「現在越來越糟糕,已經無法行走,只能在田裡用爬著工作摘菜,以前只是癲來癲去而已。」

楊文港種菜、種花已經幾十年,雖然家中還有兄嫂,但始終獨自一人生活,在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後,為什麼堅持工作?:「一個人獨立如果沒做事情,會失去很多朋友,現在我有室內助行器,最近也申請無障礙設施!」

不過獨自生活的阿港伯還是遭遇許多挫折,尤其難過的是88水災期間,他的住家被小偷光顧好多次,讓他損失畢生積蓄20多萬元,!「那是我存了10幾年的錢,現在都沒破案,心裡好難過!」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捐款少4成 近5成弱勢兒沒床睡

民視新聞   日期:2011/01/18

 

農曆新年將近,一般家庭紛紛計畫如何除舊佈新時,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基本生活維持都很困難,近5成孩子家中沒有床墊和床架,超過2成只能鋪舊棉被席地而睡,每5人就有1人家中沒有熱水器,冬天洗熱水澡竟然是奢侈的享受。

 

小學五年級的小祥和2歲的小姪子,和爸爸擠在10坪大的木造平房,客廳飯桌,就是他的書桌,單人床墊,就是全家的床!小祥的爸爸因為脊椎受傷,只能打零工賺取微薄工資,維持基本家計都很困難。

 

台灣還有許多孩子都跟小祥一樣,近3成孩子只有一雙鞋,每3人就有1人穿不暖,甚至,近5成的孩子家中沒有床墊和床架,每5人就有1人家中沒有熱水器!寒冬中,偏遠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兒福聯盟呼籲大眾,感同身受,捐出幾百元就能幫助孩子買新衣、一床新棉被,小小愛心,就能讓偏遠孩子的年,過得溫暖。

社會善行報導

隨母當志工 吳宣佑助人最樂

自由時報  2011/01/14 


自由時報記者鍾政儒/桃園報導〕振聲高中二年級學生吳宣佑,自小學五年級即跟隨母親當起「小小志工」,幫忙慈善義賣,發送民生物資給偏鄉清寒戶,並長期利用課餘及寒暑假組樂團到桃園縣北區兒童之家演出,經校方推薦當選第廿三屆全國孝悌楷模,昨天獲桃園縣長吳志揚接見表揚。
吳宣佑昨天由擔任楊梅鎮愛心慈善會理事長的媽媽葉星秀、振聲高中校長張湘君、與全縣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呂朝福等陪同到縣府領獎。
吳志揚讚揚吳宣佑年紀輕輕就以幫助他人為職志,值得年輕人效法。張湘君說,吳宣佑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自己投身公益活動,也進一步影響周遭的同學、朋友,把他們都拉入志工團隊,積極推廣行善的精神值得讚許。
陪同兒子領獎的葉星秀表示,自己從事慈善工作能引領吳宣佑跟著投入,這次更在眾多孝悌楷模推薦人選中脫穎而出,她除了欣慰也與有榮焉。
吳宣佑表示,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把慈善活動當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看到需要協助的人,因為他的幫忙而流露出真情的感激,更是他的快樂泉源。對於時下許多青少年選擇在家當「宅男宅女」,他則覺得是浪費生命。
至於未來學業與志向時,就讀資訊科的吳宣佑不諱言說,社會工作等相關科系,是他升學的重要選項。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社會善行報導

「台灣把我們當家人」修女奉獻45

聯合新聞網
2011/01/09  記者羅印冲/台北報導

嘉義阿里山奮起湖天主堂有兩位來自瑞士及德國的修女,她們是七十七歲的吳麗芝及七十一歲的鄧迪德。兩位修女來台都超過四十五年,她們畢生在台灣偏鄉照顧老人、小孩及弱勢,「願意留在台灣,因為台灣人把我們當成家人。」

瑞士籍的吳麗芝,一九六五年被教會指派到台灣服務,至今已超過四十五年。吳麗芝回想第一次踏上基隆,她走過一條小巷,看到五歲的小女生牽著弟弟,兩人只穿著單薄衣服,冷得直打哆嗦;小弟弟肚子餓、嚎啕大哭,小姊姊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用凍紅的小手,頻頻撫摸弟弟臉頰。

吳麗芝說,雖然當時語言不通,經比手畫腳和教會志工翻譯,才知道小姊弟的父母吵架;父親到工地上班,媽媽離家出走,兩人整天都沒東西吃。吳麗芝馬上帶他們到教會,拿麵包給他們充飢,看著小姊弟開懷大吃,更堅定她留在台灣服務的心。

吳麗芝擁有醫療專業及國際紅十字會接生證書,廿餘年來,除傳教,還深入嘉義山區部落照護病患、關懷幼兒托育及衛生健康服務。

鄧迪德修女則是一九六三年從德國來台,曾在輔仁大學、新竹教會服務,廿二年前落腳奮起湖天主堂後,盡心照顧原民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