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認識兒童三餐不穩定現象,關懷受飢兒~

除了失親兒問題值得重視外,有些孩子雖然有爸爸媽媽,但是,他們卻因為家中貧窮,家長們無力或疏於照顧,導致三餐飲食不穩定。
「我最喜歡吃哥哥煮的稀飯了!」就讀國小的小良害羞地跟社工姐姐說,國中剛畢業的哥哥在一旁驕傲地說:「稀飯可是我的拿手菜!」。因為爸媽分別患有輕度與重度精神疾病,小良的哥哥必須照料小良與妹妹的三餐,全家靠著平日撿拾資源回收物的微薄收入過活,最常吃的,就是稀飯和泡麵了,三個未成年的孩子總是有一餐沒一餐的過日子,甚至經常餓著肚子上學。
 


「受飢兒」議題是什麼?
 

你知道「受飢兒」是什麼嗎?這泛指家中因貧窮,家長無力照顧或疏於照顧,導致三餐不穩定的孩子。
 

受飢兒的議題主要是希望讓民眾關心這群國家未來的棟樑,這些孩子因為無法達到成長過程所需的能量與營養,經常產生發育不良的影響,使他們在課業學習、學業成績、體能、自信心等方面,往往不如三餐正常的孩子。
 


你為什麼要關心「受飢兒」?
 

根據內政部統計,
99年第三季約有11萬戶的低收入戶家庭,已是歷史新高紀錄,但其人口數僅占總人口數的1%,因為貧窮補助較嚴苛,常見實際經濟狀況貧困的家庭,礙於家戶人口計算,或持有不具經濟效益的土地、不動產等,無法通過低收入戶審查,這樣的家庭是瀕臨貧窮邊緣的家庭。

不論上述哪一種情況,家境越貧窮,孩子三餐不穩定的狀況就越嚴重,因為最容易節省的開支,便是減少食物的開銷,所以這些孩子的家庭總是為三餐發愁,甚至在月底時更容易陷入飢餓的困境。

總是三餐不穩定的孩子,常常只是食用單一或廉價的食
物,導致營養不平衡,對正處發育年齡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將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為沒有足夠的體力與精神面對課堂學習,在課業學習上受飢兒相對缺乏精力,專注力也不足,總要花費更多努力才能在學業上趕上一般孩子。

因為沒東西吃被同學取笑,或是身材瘦弱被同學欺負的孩子,不僅較自卑也較沒有信心,導致孩子害怕上學,或總是無法敞開心胸交友,在人際關係學習上較一般孩子辛苦。


「受飢兒」議題幫助了誰?
 

社福機構發現,兒童三餐不穩定的現象逐年增加,基本上,受飢兒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照顧者對孩子照顧的完善程度低落。

如同小良的父母患有輕度或重度精神疾病,有時甚至需要孩子的照料,因此孩子們只能自行打理三餐。試想一個國中剛畢業的孩子,又怎能同時照顧好父母與年幼的弟妹呢?而孩子們因為時常挨餓,穿著也比較不乾淨,容易受同學排擠,自信心相對不足。

而照顧意願則是指主要照顧者有沒有照顧孩子的意願,會不會忽視孩子的需求,或是漠視自己照顧孩子的責任,例如離家、疏忽等因素,都會導致孩子時常餓肚子。

其實,家境貧窮的孩子,只要照顧者有能力與意願照顧孩子,就不會造成嚴重的挨餓狀況。

最近新聞報導,有一位台東市的單親媽媽為了獨自扶養三個兒子,一度窮到背著孩子撿拾資源回收,但她善用撿來的二手電腦,在網路上找尋各種好康資訊,也運用許多省錢妙招,儘管月收入不到一萬元,卻能以每天三餐平均
79元的花費,讓孩子們溫飽。

關心受飢兒議題,將可適時讓這群孩子得到溫暖及照顧,讓他們免於面臨受飢的窘境。


受飢兒需要什麼資源? 

1.
每日正常食用三餐:特別是早餐,因為早餐有助於在一天的開始,提供人體所需的熱能,兒童正值發育階段,活動量也大,絕對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熱能與營養素,早餐就顯得更重要了;若是缺乏早餐,兒童攝取的熱能與蛋白質將無法滿足身體需求,上課時就容易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孩子的情緒與課業學習。

2.
營養補給品:提供孩子們可自行料理食用的營養食品,如麥片、健康口糧、奶粉、肉鬆等,讓孩子們在平日、晚間或假日感到飢餓時,在無法馬上吃正餐的同時,先補充營養的食物。

3.
家人與師長們的關心:這些孩子成長階段遇到的成人,如家人與師長等,若能給予足夠的關懷,將能讓孩子感受溫暖,更有力量面對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


如何參與、協助「受飢兒」? 

1.
多關懷鼓勵:一個小小的鼓勵與祝福,就可以給予孩子面對困境的勇氣,只要大家多關懷身邊需要幫助的受飢兒童,將讓孩子心中充滿力量。 

2.
通報:如發現有需要協助的孩子,請通報世界和平會等相關社福機構。 

3.
捐款與捐贈食品物資:也歡迎社會大眾能捐助善款,作為孩子早餐與營養食品的經費,也可直接捐贈物資,如奶粉、麥片、肉鬆、營養口糧、蘇打餅乾等。 2011/1/27 yahoo公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