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貧富差距相關新聞

主計處官員︰產業外移中國 擴大貧富差距

自由時報 2010/08/22 04:11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

受僱報酬占GDP比重 降幅大於美日韓

近來台灣經濟表現亮麗,貧富差距卻嚴重惡化,所得分配不均問題引發重視與討論。行政院主計處最新一期「主計月刊」指出,受到勞動全球化及產業大量外移中國的影響,我國受僱報酬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持續下滑,且降幅大於美、日、韓等國,是國內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主因。

今年八月發行的「主計月刊」,刊登主計處官員蔡美娜的文章「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之探討」,文中指出,所得分配是否合理,取決於GDP的初次分配,尤其是受僱報酬及營業盈餘的分配情形,但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受僱報酬占GDP比重逐步下降,公平性問題日漸凸顯。

資本所得 遠優於勞工薪資報酬

我國受僱報酬一向是GDP最大分配項目,一九九○年達到五十一.四%的歷史高峰,但一九九五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二○○七年分別降至四十四.五%及五.七%的新低點,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

文中提到,我國受僱報酬占GDP比重下降的主因,除了全球化效應外,中國、印度及東歐等國家釋出大量勞動人口,使得國內就業面對強大競爭、薪資調升議價空間有限,加上台灣與中國語言相同又兼具地緣之便,產業大量外移,就業人口隨之外流,以致受僱報酬與營業盈餘占GDP比重明顯互為消長,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

經濟表現雖佳 勞工卻是苦哈哈

文中指出,雖然美、日、韓等國,也出現受僱報酬比重下降的情況,但美國擁有知識優勢及技術規格主導權,日、韓面對中國磁吸作用不如我國強烈,因此降幅較為平緩,近年並有回升跡象。

換句話說,我國受僱報酬比重下降的情況相對嚴重,雖然經濟表現亮麗,勞工卻是苦哈哈,導致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因此,文中建議,除了調整產業結構之外,應強化勞工教育訓練與提升技能,建構健全的社會安全網,以提高就業安全感。

貧富差距不只是所得問題

立報 2010/08/23 00:07 社論

上週當許多人正在歡欣慶祝經濟成長率不斷上調,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8.24%,創21年新高;且平均每人GNP為1萬8,565美元, 比去年高出1千多美元,也創下紀錄。但同時主計處公布了去年所得最高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與所得最低20%家庭的差距是6.34倍,若不納入政府推動 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與補助津貼,預估今年差距將擴大至8.22倍;此外,國內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亦升至10.8萬戶,人數超過26.3萬千人,同樣創下 歷史新高。
兩種極端的數據併列,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直言「經濟發展的成果,民眾看得卻到吃不到」,一時之間大家彷彿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似的,開始討論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然而,我們若以資產來看,情況可能更加懸殊,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勞工 做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少,這是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洞見,也是資本主義必然的規律。
無論是真的現在才發現,抑或原本只是假裝看不見,如今面對貧富差距,總統馬英九樂觀的表示,「隨著經濟成長,貧富差距將縮短」,他的推論是:當經濟衰退,慈善捐款少,衝擊最弱勢者的所得,因此貧富差距加大,反之經濟成長,差距即可縮小。這種講法與主計處公佈的數據不合,完全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說詞,不值一駁。
此外,主流經濟學家則是主張調整產業策略,減少「三角貿易」以增加就業,進而改善所得分配。但是,台灣自1995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簡言之,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這並非產業結構的問題,而是產業升級、資本主義成熟後不可避免的現象。
至 於勞工團體要求加薪及對富人課重稅,以縮小貧富差距,這雖然是「對症下藥」,不過仍非治本之道。畢竟貧富之別不只是所得的高低,還包括日常生活的方式及對人生未來的展望,是故,要解決貧富差距之懸殊,應儘量使生活「去資本主義化」,減少民眾對金錢的依賴,國家的財政也應重新配置,如此才能有效的解決貧富差 距問題。

「薪」苦十年全被通膨吃光光

中國時報2010/08/22 02:19 張舒婷/台北報導

近十年來的薪資儘管小幅上漲,但自民國九十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因為通貨膨漲、物價上揚幅度高於薪水增幅,使「薪情」呈現「倒退嚕」狀態,民眾永遠覺得荷包在縮水,實質購買力不增反降。
主計處調升今年GDP成長值至八.二四%,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卻無法為全民分享。最新統計顯示,儘管民眾受雇就業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薪資占GDP比重卻不增反減,二○○七年已降至四四.五%,不僅是史上首次降到四五%以下,也明顯低於美國、日本、南韓等先進國家。
主計處統計發現,由於通膨逐年升溫,企業加薪幅度卻有限,民眾只能看著血汗錢被物價吃掉,尤其全球爆發金融海嘯後,企業裁員、減薪,小老百姓的薪資堪稱「直直落」,近幾個月雖然受惠於景氣好轉,出現微幅成長,但仍與海嘯前有一段落差。
前年受到金融海嘯重創,台灣上班族經常性薪資增幅僅○.二八%,扣除通膨率(三.五二%)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反而呈現三.一三%負成長,同樣刷新歷年來最大減幅紀錄。
主計處「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探討」調查也發現,民眾受雇報酬占GDP比重降至四四.五%,降幅比其他國家嚴重,美國為五五.八%,日本、南韓則分別為五○.八%、四六.一%。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表示,因為工資所得占國民所得的比例持續下降,才出現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只由資本家所嘗,受薪階級卻無法享受的困境。

史上新高!全台153 萬戶入不敷出

自由時報2010/08/23 04:11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台灣貧窮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符合內政部貧窮線的家庭有十.八萬戶,但許多家庭雖未落到貧窮線以下,所得卻是入不敷出,新貧及近貧家庭愈來愈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收入最低二十%家庭(約一五三.八萬戶),可支配所得低於消費支出,平均每戶透支金額暴增至三萬六九七元,創下史上新高。
平均每戶透支暴增至3萬餘元
主計處日前發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國內家庭總戶數七六八.八萬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一一二.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一.九七%,已連續兩年減少,是歷年來僅見。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則是八十八.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二.八五%,同樣連續兩年減少,並創史上最大減幅。
若將國內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平均每一等分代表一五三.八萬戶,去年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有二十八.二萬元,為近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大減七%,減幅遠大於所得較高的家庭。
去年所得最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為一七九萬餘元,較前年僅減少二.四三%;所得次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減少一.八三%。
不過,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去年平均消費支出三十一.三萬元,高於可支配所得二十八.二萬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平均每戶家庭透支三萬六九七元,透支金額創史上新高;二○○二年網路泡沫時期,所得最低二十%家庭透支一萬三○二元,也遠低於去年的三萬餘元。
由於收入減少、支出卻略增,去年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金額只有十八.二萬元,為近十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減少二.六萬元,減幅高達十二.七%,是有史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年。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交 通:【由一高至台中中清/大雅交流道下,向台中市區方向,沿中清路,至敦化路左轉,約500公尺(剛過「陳平一街」)即可看見左側「敦化公園」(見下圖),菇野義式咖啡 即在公園內(由大敦路進入約走120公尺可看到),附近停車位多到不行!請停車後步行前往。】
敬請更正:上方由大敦路需改為由敦化路進入才對
淨蓮

WanFo_Temple 提到...

已作修正,感謝告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