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二 )

我眼中所看到需要協助的人

他們對外尋求援助有二種情況:

1.面臨痛苦的感覺,困難的情境。

2.更大的困難(難以解決)是金錢、情緒、別人對他的看法,如何解決自身問題的恐懼。



能提供協助者的共同特性:

1.敏銳小心

2.同理地傾聽

3.不評價

4.鼓勵想法

5.感覺的探究

6.在問題中看到新觀點

7.協助別人採取行動改善生活。

願意協助別人是人的自覺天性,如果能以舒適自然的方式與善緣戶互動會使過程順利。



了解投入協助他人的動機:

每個人都會基於不同的理由而樂於助人,而在過程中若能更明白我們的意願,即使遇到困難仍有自信加以克服。

Ø    健康(正面)的理由-

    有些人天生就有和支持他人的天賦,也是朋友家人難過時傾訴的對象。也有些是人生經驗到痛苦,當得到支持性的幫助後,也能從危機的處理經驗中,自走入需要陪伴或者關懷的人身旁。

    這樣的行動,有時能和志同道合、有能力並願意朝向善行的人一起互動實現目標,不但彼此能相互支持、學習,更能檢驗並內化自己。當看到接受幫助的人生活態度有所改變,同時也會被他們的努力激發出活力。

Ø    不健康(負面)的理由-

    這種情況比較難被意識到,有時人會將自己想像成不幸的解救者或者給人建議忠告的智慧傳遞者,但真正的專家是需要鼓勵案主找到自己要的,並能負責於自己的決定。

    有時為需要而發展個人關係,有時和不幸的人相較自己會好過些,有些是過去的未竟事有遺憾,而任何的關係一旦有困難,都會尋求一種安全的方式來親近別人。

    但大部份的人是渴望行善的,如果能加以監督意識動機並且修正會使過程少掉許多干擾。



在摸索階段的困難:

當我們初次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要能完全不認識到明白對方的感覺及想法,難免會有些阻礙。

常遇到的情況-  

一、你能保持專注和傾聽嗎?

   有時面對情境接二連三不停的想法,或許用自我價值在評估對方,或許覺得對方太糟,企圖「拯救」這些因素會使你無法集中心思去感覺、支持及傾聽。所以當你專注於當下,會使人有被尊重被了解的價值。

二、會問太多無關問題嗎?

    也許是想從中知道更多細節,有時沒有重點的問題,只因為不知要說什麼、或者只在填充時間、或滿足好奇心,此時就要清楚所問之事是為了協助對方而問的嗎?

三、講太多話嗎?

   有時無意識的焦慮也會讓人講太多,當你一直在說對方就無法說,也就無法再了解他們的問題,如果能各佔一半的比例來互動是最好的。

四、太快()的給予忠告

    有時接受援助的人以為我們有責任提供解決之道或答案,這樣的依賴就無法思考未來的問題。一段時間的洞察後再引道能夠面對自己的感覺及情境,想出及看到自己解決方法的益處。但也要明白改變的困難面對不願意改變的人不必去批評。

五、和她(他)做朋友嗎?

   有時可能會遇到有相同話題,也會加緊彼此熱切的討論而我們的角色在提供一條聯繫,並很清楚定義出關係,讓對方喜歡或執著你,就不能以客觀性提供日後對他們的協助。



六、沈默時的感覺無聲音時通常會急著去填充這個另人受挫的空間,害怕對方無聊彼此卡住,這時所說的話就會比較膚淺。反而應該在回程中試問自己對沈默的擔心,害怕是什麼?(是不夠有能力?或是對別人也不能有所幫助?)

    

七、自我表露及情感過豊富的表達

    有時遇到相同的問題一起聊一起分享似乎是是自然的,但要明白焦點是對方不是自己,有時揭露太多就難傾聽別人的問題使人失去信賴,有時遇到會表達強烈情緒的個案很絶望、很悲偒、易憤怒,當然此刻的我們可能也會不安,也許我們想急於讓這個人停此哭泣,有時候你不想讓他們受苦,想趕快淡化這些感覺,也許他們就不用面對困難的情境而使他無助。我們可以試著允許他們和自己去感覺那些負面感受,不要因此而有罪惡感,小心地隨其移動不做太多判斷。這些都是對「改變」的重要啟動。



八、我能勝任嗎?

    我們也會要求或檢視許多細節,以期能表現的更好,就如同新手開車一般,等熟悉後一切就容易多了。如果一個人能被尊重、關懷、讚賞、接納及傾聽,對案主都是一項禮物,這一切的接受情感不同於要如何處理情感。我們可以不需知道什麼好的行動計劃,或一定必須應該做什麼而有意見,我們彼此也學會在一連串的困難中找尋平衡。



  將這份祝福帶給我們接觸的所有對象。延伸到社區、校園,經濟、政治、全世界的和平工作和為窮人服務,每一個人都能以此小因緣,達到遍地開花、解決問題、轉化世界的善行。

  不管你做什麼或者想做什麼,開始做就對了!放瞻去做,生命會為你帶來天份、力量與奇蹟。

2009/12/20  阿墨 (台中區組)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關懷善緣戶心得 ( 一 )

近幾年來大自然與天然災害劇烈變動,社會動盪不安,人的心因而不安定、無助,而寂苦,有福報之人則虛華而更加放逸,少福報之人則更加拼命的討生活,就為了三餐溫飽而已,但往往事與願違,求不得而苦,甚至放棄自己而自殺的比比皆是,每次看到這類報導,內心就會感到沉痛而不安,難道這些就是【佛經】所說的〝無常〞嗎?我這麼渺小能幫助他們嗎?如何幫助呢?難道下一代就任由他們自生自滅?這些迷思總在我內心打轉,因而常在佛菩薩像前發願,願發好心、做好事、存好念,祈請佛菩薩加持我。

也許是發了這個心,就在98年初,得到師父給我們的訊息,將帶領我們這些居士們前往台北見習一群默默行善而不欲人知的團體,好的種子就在此次見習後發芽了。感恩師父慈悲引領,也感恩台北這一對善心夫妻的指導,促成了往後【善緣慈善會】的因緣,也很順利的由公部門【台中縣政府社會處】拿到一些需接受關懷的善緣戶,從此便展開我想幫助人的點滴因緣。

我依著師父的教導,做善事不能有〝名利心〞亦不能有〝得失心〞,需要用〝同體心〞及〝修行的心〞一步一腳印,長遠來執行,這也是我應該學習的人生目標。例如:當中有戶善緣戶,太太離家後丟下四個年幼的孩子,爾後由工作不太穩定,開貨車,收入偏低的父親,父兼母職來教養,父親曾因為生活困頓而燒炭自殺未遂,大女兒國小三年級,十分有責任感的負起大姐重任,每到下課十分鐘就會前往妹妹的班級觀看是否有被學生欺負,因為這些壓力讓這個小孩整天眉頭深鎖,神經緊張,無法放鬆,當我們越來越深入了解後,就常常開導這個孩子,也時常給予精神及物質上的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愛,也請學校老師幫忙輔導,至今這位孩子的情況已有些改善,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給予溫暖及愛。

關懷至今,每一戶善緣戶都有不同須求,我們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關懷,少一分則太理性或公式化而顯得無情,多一分則太感性與激情,到頭來自己也會受傷,而善緣戶無形中也會變得依賴而無法獨立,兩者皆不宜,此時讓我想起一句名言:『與其給他飯吃,不如敎他如何耕種』。關懷他人的真正意義,是幫助及陪伴他們度過人生的黑暗期,希望他們能走向光明的美好人生,這也是我的心願。全家人投入【善緣慈善會】至今已有8個月了,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更充實,更加有意義,每次關懷過後,全家人就會在車上討論及檢討需加強或改善的部份,甚至共同心得分享,然後達成許多共識,願把一家人的愛,分送給更需要愛的人。

妙謙 述 98.12.31

志工倫理守則 (法規)

內政部90424日台(90)內中社字第9074750號令

 

一、我願誠心奉獻,持之以恆,不無疾而終。

 

二、我願付出所餘,助人不足,不貪求名利。

 

三、我願專心服務,實事求是,不享受特權。

 

四、我願客觀超然,堅守立場,不感情用事。

 

五、我願耐心建言,尊重意見,不越俎代庖。

 

六、我願學習成長,汲取新知,不故步自封。

 

七、我願忠心職守,認真負責,不敷衍應付。

 

八、我願配合志願服務運用單位,遵守規則,不喧賓奪主。

 

九、我願熱心待人,調和關係,不惹事生非。

 

十、我願肯定自我,實現理想,不好高騖遠。

 

十一、我願尊重他人,維護隱私,不輕諾失信。

 

十二、我願珍惜資源,拒謀私利,不牽涉政治、宗教、商業行為